首页> 中文学位 >建筑的可移动性研究——以工业化住宅为例
【6h】

建筑的可移动性研究——以工业化住宅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缘起

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意义

相关研究综述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第一章 可移动建筑的发展背景和特征诠释

1.1 发展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人文背景

1.2 特征诠释

1.2.1 移动的乌托邦

1.2.2 “新游牧主义”的建筑

1.2.3 大型场馆建筑的解决之道

1.2.4 小结

第二章 代表性建筑师的思想及作品综述

第三章 工业化住宅的技术体系及其当代发展

3.1 住宅的工业化过程回溯

3.1.1 二战后的工业化背景

3.1.2 住宅与工业生产相结合

3.2 工业化住宅的技术体系

3.2.1 工业化的基本概念

3.2.2 工业化住宅的技术体系类型及特点

3.2.3 相关设计规范的约束与保障

3.3 新趋势下的工业化住宅

3.3.1 从大量性制造(Mass Production)到大量性定制(Mass Customization)的转变

3.3.2 设计系统的回应

结语

对技术的追问

对中国现状的反思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海德格尔的定居概念在哲学上揭示了人与场地的关系,定居是人存在于大地之上的方式,因而,长期以来建筑都是作为固定工程形态,显示出与场地的特定关联。另一方面,建筑在人类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汇集了不容忽视的可移动特性,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挣脱有限空间羁绊的意识得到了更多物质化的实现。尤其在工业革命后,建筑师带着对新的材料技术、变幻莫测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拥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兴趣,不断地重新诠释可移动性的概念。其中作为重要分支之一的移动住宅,通过与工业化建造体系相结合,满足了市场从大量性制造到大量性定制的需求转变,成为可移动建筑的典型代表。 本文从对可移动建筑的文献整理开始,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可移动建筑的概念和形式特征进行梳理,揭示出建筑的可移动性所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并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建筑师加以重点论述,凸显出建筑的可移动性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的现实意义。后文选取工业化住宅这一支线,对该领域的建造体系以及由之产生的标准化和多样化问题展开讨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