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6h】

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语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南京市成年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关系的现况研究

1引言

2对象和方法

2.1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2.2调查地点和内容

2.3测量方法

2.4诊断标准

2.5质量控制

2.6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分布

3.3 超重、肥胖的流行病学分布

3.4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3.5 ROC曲线分析

4讨论

第二部分南京市成年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1引言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及方法

2.2调查表设计

2.3调查质量控制

2.4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均衡性检验

3.2高血压病例组和对照组各肥胖指标比较

3.3病例组和对照组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3.5超重、肥胖和腹部肥胖的联合效应对高血压发生的影响

4讨论

第三部分南京市成年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关系的三年随访研究

1引言

2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2.2调查方法

2.3调查内容

2.4诊断标准

2.5分类标准

2.6质量控制

2.7统计分析

3结果

3.1随访人群的基本特征

3.2 2004~2007年随访人群身体测量指标的变化及其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

4讨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
   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南京地区35岁以上居民中高血压、超重、肥胖、腹型肥胖的发生与分布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相关程度;在均衡了一般情况对高血压的影响后,进一步探讨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有针对性的改善超重、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情况、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第一部分于2004年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选取调查对象,现场调查后将所收集的信息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二次录入纠错后转入SPSSl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第二部分运用病例对照的研究的方法,均衡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进一步分析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情况;第三部分,于2007年对2004年对基线调查的非高血压人群进行评估性随访调查,进一步探讨基线超重、肥胖的暴露情况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三部分均使用了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慢病患病情况、体格检查等)。
   结果:
   1.基线调查呈现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0.6%,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高血压的风险呈递增的趋势,高血压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脑力劳动者、家庭年收入20000元以上、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南京地区人群超重及肥胖率为32.0%和11.8%,其中男性超重、肥胖率为33.6%和9.7%,女性超重、肥胖率为30.7%和13.6%,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超重和肥胖率在不同年龄组间有所不同,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但没有明显表现出一定的趋势;不同肥胖指标所体现的腹型肥胖率略有不同,以WC为标准的腹型肥胖率为51.3%,以WHR为标准的腹型肥胖率为66.3%,以WHtR为标准的腹型肥胖率为55.1%。不同BMI、WC、WHR、WHtR分组人群的 SBP、DBP及高血压的患病率不同,且差异有显著性,WC可能是预测高血压最有效的身体测量指标。
   2.高血压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超重、肥胖状况不同,且存在着显著差异。超重/肥胖与腹型肥胖之间存在联合作用。与均不患超重/肥胖的人相比单独超重、单独肥胖、单独腹型肥胖和伴腹型肥胖的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呈递增的趋势。
   3.2007年与2004年相比,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6.0%和5.4%;BMI、 WC均值及舒张压均值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基线肥胖程度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也增加。
   结论:
   高血压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脑力劳动者、家庭总收入20000元以上、超重/肥胖、腹型肥胖;高血压与超重/肥胖、腹型肥胖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肥胖和腹型肥胖存在联合作用;超重和腹型肥胖是罹患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BMI、WC、WHR、WHtR增长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并且BMI、WC、WHR、WHtR的升高均能增加高血压发病的危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