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多重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对策研究——以明太原县城为例
【6h】

基于多重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对策研究——以明太原县城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研究缘起

研究范畴及路径

研究意义

论文结构简图

第一章 城市空间的历史脉络

1.1 城池凤翔余——晋阳古城的发展始末

1.2 凤城余音——明代太原县城的再次崛起

1.2.1 明代太原县城营建背景

1.2.2 明代太原县城的选址特点

1.2.3 修筑过程中的多方参与

1.3 太原县城的空间构成要素

1.3.1 城垣

1.3.2 街巷空间

1.3.3 城市公共机构

1.3.4 其它要素

1.4 明清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与特征

1.4.1 明代官方主导下城市格局的基本奠定

1.4.2 清代城市功能的丰富与民间力量的兴起

1.4.3 民众眼中的城市仿生意象——凤凰城

小结

第二章 晋阳文化遗产体系内的太原县城

2.1 宏观视野下的晋阳文化遗产

2.1.1 空间格局中的晋阳文化遗产

2.1.2 晋阳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

2.2 晋阳文化遗产体系内的太原县城

2.2.1 太原县城的城市空间格局

2.2.2 城市建筑现状

2.2.3 用地状况及产业

2.3 文化遗产空间资源的优势

2.3.1 临近主城,交通便利

2.3.2 资源丰富,景观优美

2.3.3 民俗传承,生活永续

2.3.4 产业转量,双城联动

2.4 保护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2.4.1 传统风貌破碎,魅力难现

2.4.2 基础设施薄弱,生活不便

2.4.3 人口流失导致社会性衰败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重主体的保护对策

3.1 保护区划与历史脉络的完整表达

3.1.1 保护规划编制的首要任务

3.1.2 层次清晰完整的保护区划

3.1.3 保护要求与管理措施

3.1.4 强制性法律保障

3.2 空间结构整理与肌理修复

3.2.1 城市历史的结构化保护

3.2.2 城市肌理的梳理与完善

3.3 公共空间的活化

3.3.1 公共空间与民俗活动的耦合

3.3.2 公共空间与历史院落的关联

3.3.3 公共空间与城市结构的凸显

3.4 与晋阳古城遗址的协调

3.4.1 城市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平衡

3.4.2 建筑更新与大遗址保护的限制

3.4.3 产业定位与大遗址保护的互动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方协同的保护对策

4.1 交通疏导与基础设施提升

4.1.1 联系周边网络,强化区域功能

4.1.2 构建步行系统,提升街区活力

4.1.3 完善基础设施,支撑居民生活

4.2 城市建筑的分层次保护

4.2.1 历史建筑

4.2.2 一般性传统建筑

4.2.3 现代建筑

4.3 民俗生活的传承与永续利用

4.3.1 民俗活动

4.3.2 传统手工艺

4.3.3 历史记忆

4.3.4 日常生活

4.4 产业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

4.4.1 多样化的功能定位

4.4.2 以居民为主体的总体路线

4.4.3 产业模式与发展的空间化引导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传统公共建筑遗存现状情况

附录二 传统民居建筑数据统计

参考文献

图片及图表来源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是关于明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策研究。针对街区保护对象的多重主体问题,以及鲜活的民俗传统与碎片化历史遗存的矛盾,分别制定基于多重主体和多方协同的保护对策。
   第一章内容为城市历史脉络的梳理,明确了太原县城的两个特点:一是县城为晋阳古城在空间上的延续,一是明代县城的典型代表,具备明代地方城市运作的完整要素。
   第二章将太原县城置于晋阳文化遗产体系之中进行分析,结合现状特征明确优势与问题。
   第三、四两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为基于多重主体和多方协同的保护对策制定。多重主体的保护对策通过保护区划的制定、空间结构的整理、城市肌理的修复、公共空间的活化,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晋阳古城遗址、明太原县城等多层次主体的协调保护。多方协同的保护对策,旨在通过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结合民俗传统的保护,构建旅游产业与民俗产业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公共空间的复兴引导产业发展,实现空间、生活、产业三者的和谐共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