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关节镜跨后纵隔入路应用解剖、影像及临床研究
【6h】

关节镜跨后纵隔入路应用解剖、影像及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膝后纵隔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第二部分 动脉造影研究膝关节屈曲对腘动脉位置的影响

第三部分 应用MRI研究膝关节屈曲对腘动脉位置的影响

第四部分跨膝关节后纵隔入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全文结论

致谢

综述 关节镜在膝后关节室的应用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目的:进一步明确膝后纵隔区在大体解剖的形态学特点,为关节镜跨膝后纵隔入路提供解剖学证据。 材料与方法:采用16侧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对后纵隔区进行大体解剖学观测,同时对8侧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于收肌腱裂孔股动脉处灌注墨汁对膝中动脉进行观察,取2侧防腐膝关节标本的后纵隔区进行组织学检查,并分别观察了8侧右膝关节在不同屈膝角度腘动脉相对于后关节囊的位置变化。 结果:1.阐明了腘动脉,腘静脉,与胫神经三者之间位置关系。2.观察了在不同角度的屈膝位上腘动脉相对于膝后关节囊位置的变化。3.描述了膝中动脉的走行及分布,并对其起始部进行了测量。4.组织学上进一步描述了后纵隔区的组织构成及膝中动脉分支在后纵隔区的分布特点。 结论:关节镜下膝跨后纵隔入路是安全可行的。 第二部分动脉造影研究膝关节屈曲对腘动脉位置的影响: 目的:探讨膝关节屈曲90°位对腘动脉位置的影响。 方法:应用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分别测量8例被检查者膝关节伸直0°位及屈曲90°位上腘动脉前壁到胫骨后皮质之间距离。 结果:在8例(8膝)中6例(6膝)腘动脉距胫骨后皮质之间距离增大。2例(2膝)距离无明显改变,无1例在屈膝90°时距离减小。 结论:行膝关节手术时屈曲90°位较伸直位更为安全。 第三部分应用MRI研究膝关节屈曲对腘动脉位置的影响 目的:应用MRI研究膝关节屈曲对腘动脉位置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建立关节镜下室间隔入路(简称ATS入路)时最佳的膝关节屈曲度数。 方法:应用MRI技术,分别测量8例被检查者膝关节伸直0°位及屈曲60°,90°,110°位上腘动脉到膝后关节囊之间最短距离(Capsule-to-ArteryDistance,CAD)。 结果:膝关节屈曲90°时CAD最大,而膝关节屈曲110°位CAD和屈曲60°位CA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所有的实验数据均表明屈膝位CAD较伸膝位CAD大。 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表明ATS入路屈膝位较伸直0°位更安全,而且证明了屈膝90°位是ATS入路的最佳体位。 第四部分跨膝关节后纵隔入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跨膝关节后纵隔入路(ArthroscopicTrans-septalApproach,ATS)的建立方法及临床应用结果。 方法从2003年7月至2006年2月,我们共采用ATS入路进行关节镜检查和治疗22例。先建立前外侧入路,关节镜监视下建立后外侧入路。同法建立前内侧与后内侧入路。把关节镜置于后内侧入路,从前内侧入路进入刨刀逐步刨除PCL表面的滑膜组织,再把关节镜置于前内侧入路,从后内侧入路引入钝头转换棒,指向PCL后缘中份处的后纵隔,向外侧轻柔地推顶后纵隔。把关节镜置于后外侧入路,镜视下引导穿出钝头转换棒建立ATS。 结果关节镜视下,后纵隔表面被覆滑膜组织。22例均成功建立ATS入路,占同期膝关节后室治疗的33.8﹪(22/65)。行膝关节后室滑膜切除术7例,游离体取出6例,PCL重建术4例,PCL撕脱骨折复位固定2例。骨性关节炎6例中,分别行镜下软骨成形、炎性滑膜切除、半月板成形术。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所有病例临床随访4~30个月(平均20.3月)均未提示复发。 结论ATS入路在镜下视野没有盲区,能够跨后纵隔进行手术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治膝关节后室疾病的方法。从内侧向外侧建立ATS比较可靠,后交叉韧带可以作为建立ATS时的内标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