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代楼阁受力机制研究
【6h】

中国古代楼阁受力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1.1 楼阁释义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概况

1.3 楼阁演变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和问题

1.4 木构安全度初探

1.5 木构结构定量分析研究基础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体系与思路

2.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2.2 受力机制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2.3 木材材性和计算假设

2.4 计算分析通用假设和说明

第一部分 节点研究

第三章 榫卯类型差异研究

3.1 榫卯的基本类型和变化组合

3.2 榫卯类型选择

3.3 试验方案设计

3.4 试验加载,现象描述与分析

3.5 试验数据分析

3.6 榫卯转动刚度简化模型

3.7 不同形式,不同作法的榫卯半刚性差异及数据分析

3.8 受荷状态对榫卯转动刚度半刚性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斗棋节点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目标

4.3 试验设计

4.4 实验现象,描述和分析

4.5 试验数据及分析

4.6 斗栱转动刚度半刚性退化曲线模型

4.7 斗栱抗侧刚度差异研究

4.8 与其他研究成果之比较

4.9 总结与探讨

第五章 竖向拼柱榫卯研究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目标

5.3 试验设计

5.4 实验现象,描述和分析

5.5 试验数据及分析

5.6 拼接柱榫卯转动刚度半刚性退化模型

5.7 不同拼接方式转动刚度比较

5.8 总结与探讨

第六章、直榫专项研究

6.1 研究对象和缘起

6.2 研究目标

6.3 试验设计

6.4 实验现象,描述和分析

6.5 试验数据及分析

6.6 直榫转动刚度退化模型

6.7 尺寸和作法对榫卯半刚性的影响

6.8 与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6.9 总结与探讨

第二部分 构架受力机制研究

第七章:单层木构受力机制及对楼阁的影响

7.1 混沌与探索——绑扎节点的穴居小屋

7.2 蒙昧初开——河姆渡的榫卯构架

7.3 过渡期——土木混合结构的第一次内移

7.4 合纵——纵架和榫卯节点的第一次结合

7.5 层叠与合纵连横——不仅是纵架的大发展

7.6 柱头花开——横架中斗栱的发展

7.7 盛极而衰——铺作层的兴盛和衰败

7.8 返朴归真——榫卯直连框架体系的兴盛

7.9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多层楼阁受力机制

8.1 百花齐放——汉代楼阁结构的多样性探索

8.2 高度的冲刺——南北朝时期的高“塔”

8.3 从塔走向阁——重叠的单层殿阁

8.4 新的选择——宋代的“通柱造”

8.5 简化与加强——宋之后的楼阁“梁柱造”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水平动载下的楼阁构架受力机制

9.1 动力学构架研究方法和对象

9.2 构架振型比较研究

9.3 构架抗侧刚度退化研究

9.4 木构楼阁的地震响应分析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乐志;

  •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南大学;
  • 学科 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朱光亚;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受力;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