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可通约性”概念的起源与理论发展研究
【6h】

“不可通约性”概念的起源与理论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不可通约性”概念的溯源

第一节 奎因的实用主义思想

第二节 意义理论

第三节 对中性观察语言的批判

小结

第二章 “不可通约性”概念的发展

第一节 库恩的“不可通约性”

第二节 费耶阿本德的“不可通约性”

第三节“不可通约性”的合理性与可能的突破

小结

第三章 “不可通约性”与科学合理性模式

第一节 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

第二节 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

第三节 科学合理性模式的根本变革

小结

第四章 对“不可通约性”概念的批判

第一节 普特南对“不可通约性’’的批判

第二节 夏佩尔对“不可通约性”的批判

第三节 劳丹对“不可通约性”的批判

小结

第五章 超越“不可通约性’’

第一节 夏佩尔的“好的理由”

第二节 劳丹的解题模式

第三节 精致的解题模式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科学进步的合理性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逻辑实证主义者、证伪主义者致力于研究科学理论的检验标准,重视逻辑推理的作用,试图建立纯逻辑的普遍有效的合理性标准。随着科学史研究取得的进步,逻辑主义所坚持的逻辑规则的神圣不可侵犯必然遭遇失败,其中最大的冲击来自历史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库恩和费耶阿本德分别提出了“不可通约性”的概念,他们认为前后相继的科学理论或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所以在不同的历史处境中应当遵循不同的科学方法,采用不同的合理性标准。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建立了一种历史的合理性模式。历史主义在摆脱了逻辑方法的限制之后,似乎又把自己陷入了另一个泥潭,“不可通约”为不同的科学理论之间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的发展是相互竞争理论的格式塔转化,它们在逻辑上不一致,彼此之间没有包含重叠的部分,因此选择评价理论只能通过宣传、劝说等非理性的方式进行,从而丧失了科学评价的规范性和客观性。为此,“不可通约性”理论遭遇了大量的批评,各类批评者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合理性标准。其中,劳丹提出可以通过比较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理论,但是他的标准在实际的可操作性上仍存在缺陷。协调论模式是对劳丹解题模式的精致化发展,它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比较的方法,这种方法既符合传统的规范,又符合科学史的实际,它致力于超越“不可通约性”,走向逻辑与历史的结合。 本文大致沿着这条线索,首先对“不可通约性”概念的思想来源作了简单论述,其次分析了“不可通约”理论的发展以及是如何促进科学合理性研究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阐述对“不可通约性”理论的批评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合理性模式,最后重点考察解题合理性模式对“不可通约性”理论的超越,并倡导一种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科学评价的合理性模式。

著录项

  • 作者

    耿飒膺;

  •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南大学;
  • 学科 科学技术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马雷;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不可通约性; 概念;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