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退变性脊柱畸形脊柱柔韧性及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影像学评估
【6h】

退变性脊柱畸形脊柱柔韧性及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影像学评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前言

综述 退变性脊柱侧凸弯度进展的危险因素

第一章:Bending片在预测退变性脊柱侧凸矫形效果中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典型病例

第二章:椎间盘退变程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脊柱柔韧性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典型病例

第三章:退变性胸腰椎后凸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矢状面代偿模式的比较

一、研究对象

二、影像学测量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典型病例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从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Bending片在预测退变性脊柱侧凸矫形效果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术前Bending位平片对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术后矫形效果的预测能力,并比较Bending位片对预测单纯后路矫形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效果的差异。
  方法:
  65例接受脊柱矫形手术的DS患者纳入研究,选取每位患者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片、Bending位片,术后立位全脊柱正位片,分别在以上三种平片上测量侧凸主弯的Cobb角,分析术前Bending位片Cobb角与术后立位片Cobb角及弯曲柔韧性(BF)与矫形率(CR)的相关性;根据是否行截骨术,将65例患者分为37例单纯后路矫形组与28例伴截骨矫形组,分别分析两组术前Bending位片Cobb角与术后立位片Cobb角以及BF与CR的相关性。
  结果:
  (1)65例患者术前Bending位片Cobb角与术后立位片Cobb角具有明显相关性(r=0.652,p<0.001),BF与CR的具有明显相关性(r=0.451,p<0.001),平均CR为62.22±14.50%;
  (2)37例单纯后路矫形患者术前Bending位片Cobb角与术后立位片Cobb角具有明显相关性(r=0.772,p<0.001),BF与CR的具有明显相关性(r=0.729,p<0.001),平均CR为60.36±14.98%;28例伴有截骨矫形患者术前Bending位片Cobb角与术后立位片Cobb角具有相关性(r=0.596,p=0.001),BF与CR相关性差(r=0.237,p=0.225),平均CR为64.66±13.73%。
  结论:
  术前Bending位平片可以预测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矫形效果,其预测单纯后路矫形效果的能力明显优于后路截骨矫形效果的能力。
  第二章:椎间盘退变程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脊柱柔韧性的影响
  目的:
  探究椎间盘退变程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脊柱柔韧性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4年2月66例诊断为DLS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8.4岁(45-70岁),所有患者均具备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立位全脊柱正位片、Bending位片、胸腰椎磁共振(MRI)等,分别测量术前立位全脊柱正位片主弯Cobb角和椎间角,Bending位片主弯Cobb角和椎间角,根据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评估记录主弯区间各个椎间盘退变等级,计算脊柱整体柔韧性与各节段柔韧性,分析椎间盘退变等级与脊柱整体柔韧性以及节段柔韧性的相关性。
  结果:
  (1)66例DLS患者术前立位片平均主弯Cobb角为35.53°±13.32°,Bending位片平均Cobb角为20.54°±11.42°,平均柔韧性为45.32%±14.97%;共评估记录268个椎间盘的退变等级,其中Ⅰ级8个,Ⅱ级68个,Ⅲ级83个,Ⅳ级91个,Ⅴ级18个;
  (2)主弯跨度内椎间盘平均退变等级与脊柱整体的柔韧性具有显著相关性(r=-0.727,p<0.001);
  (3)各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与相应节段柔韧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
  (4)顶椎区椎间盘相对于其他椎间盘退变程度严重(p<0.001),其节段柔韧性也最差(p<0.001)。
  结论:
  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LS脊柱柔韧性密切相关,即椎间盘退变越严重,脊柱的柔韧性越差。
  第三章:退变性胸腰椎后凸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矢状面代偿模式的比较
  目的:
  比较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K)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PTK)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7.2岁(30-7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拍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平片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分别测量三组研究对象矢状位后凸角(K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以及矢状位平衡(SVA),比较三组之间以上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7.2岁(30-7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拍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平片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分别测量三组研究对象矢状位后凸角(K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以及矢状位平衡(SVA),比较三组之间以上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
  结果:
  (1)DTK组、PTK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6.0±7.3岁、39.0±8.5岁和45.5±5.5岁,DTK组年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01);
  (2)DTK组TK明显大于PTK组(26.5°±5.8°vs23.3°±7.8°,P<0.05),而DTK组与对照组TK(26.0°±6.3°)无显著差异(P>0.05);
  (3)DTK组LL、SS(分别23.1°±12.4°,20.4°±7.7°)均明显小于PTK组(分别43.4°±7.8°,30.4°±6.6°)(P<0.001); DTK组SVA、PT(分别62.7±17.5mm,26.1°±11.9°)均明显大于PTK组(分别16.7±7.1mm,16.7°±8.6°)(P<0.001),而PTK组与对照组SVA、PT(分别15.8±7.4mm,15.4°±6.6°)无显著差异(P>0.05);
  (4)DTK组与PTK组KA(分别46.7°±12.8°,46.0°±13.8°)无显著差异(P>0.05); DTK组、PTK组和对照组三组PI(分别45.5°±9.7°,46.1°±8.8°,45.1°±8.8°)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本组退变性胸腰椎后凸患者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小,骨盆后旋转,并最终出现躯干前倾的矢状面失代偿;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患者仅表现为TK减小、骨折椎体为中心的局部后凸,而未发生整体脊柱骨盆参数的代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