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东金乡县四平调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6h】

山东金乡县四平调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金乡县四平调历史沿革

2.1 四平调的起源

2.1.1 花鼓概况

2.1.2 四平调的特点

2.2 金乡县四平调的专业化时期

2.2.1 剧团的兴起、发展、衰落与解散

2.2.2 剧团解散原因的分析

2.3 金乡县四平调的民间流传状况

第三章 金乡县四平调被录入国家“非遗”后的反思

3.1 金乡县四平调被录入国家“非遗”后的现状

3.1.1 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成立现状

3.1.2 人才的现状

3.1.3 演出的现状

3.1.4 宣传的现状

3.1.5 受众的现状

3.2对金乡县四平调的展望

3.2.1 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3.2.2自我的改革和创新

3.2.3 剧团的重新组建

3.2.4增强全社会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识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中华民族丰硕的艺术宝库中,戏曲艺术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是音乐、舞蹈、戏剧三者结合的综合艺术品种,在吸收了多种民族音乐、民族艺术的养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兼含有器乐、歌唱、舞蹈、表演、说白等多种艺术因素,极具中国民族的特点。山东省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山东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先后曾有几十个种类流行。被中国戏剧界称颂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剧。四平调是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省接壤地区的花鼓,逐渐演变而成的一个年轻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四平调作为一个地方上的优秀剧种,在金乡可谓是家喻户晓,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在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30年秋,以邹玉振、王汉臣、杜学诗、甄友明、庞士文为首的花鼓社班北上山东济南,称“大兴班”。1945年,开始花鼓加弦乐伴奏演唱的研究工作,研究成功了四平调第一个「平板」唱腔。1952年秋,刘玉芝、周威仁、杜学诗等人被金乡县人民政府接受,成立了金乡县前进剧团,后改名为“金乡县四平调剧团”。剧团多次参加山东省戏曲观摩会演,在省现代戏会演中获得较高的评价,四平调这一年轻剧种的影响在不断扩大。经过了五六十年代的巅峰,四平调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剧团的经济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加上演员青黄不接,年轻的新的人才供给不上,只剩下大部分年老的演员,1988年,金乡县四平调剧团被撤销。
  四平调产生于民间,是由一群乡间艺人所创造的,更加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它由花鼓演变而来,因而又是离不开花鼓之余音。金乡县“四平调剧团”在解散后,团里的人员并没有放弃对四平调的热爱,在业余时间就会聚集到广场上,并有乐队的伴奏和喜爱四平调的听众们在旁观看,特别是在傍晚的时候,每天都能听到广场上传来的那种亲切的声音。近几年,金乡县开始重视保护传统文化,有重新发展壮大四平调的打算,作为金乡县的一个家人,笔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家乡的艺术事业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在金乡县四平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具体在县城的保护实施的效果不太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对四平调的介绍,结合金乡县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总结,对非遗后的金乡县四平调进行反思,为今后四平调的发展,并再次组建“四平调剧团”提出部分合理的建议,为保证其合理持续的发展提供一份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