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矿化特征研究
【6h】

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矿化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概述

1.2 国内外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采样区选择与立地条件

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2.1 样品采集

2.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森林土壤总有机碳空间分布

3.1.1 红松阔叶林土壤总有机碳剖面分布

3.1.2 80-90a阔叶林总有机碳剖面分布

3.1.3 30-40a阔叶林总有机碳剖面分布

3.2 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

3.2.1 红松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

3.2.2 80-90a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

3.2.3 30-40a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

3.3 森林土壤轻、重组颗粒构成比例

3.3.1 红松阔叶林轻、重组颗粒构成比例

3.3.2 80-90a阔叶林轻、重组颗粒构成比例

3.4 森林土壤重组有机碳空间分布

3.4.1 红松阔叶林重组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3.4.2 80-90a阔叶林重组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3.5 森林轻组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3.5.1 红松阔叶林轻组有机碳空间分布

3.5.2 80-90a阔叶林轻组有机碳空间分布

3.6 森林有机碳矿化

3.6.1 阔叶林有机碳矿化

3.6.2 红松阔叶林有机碳矿化

3.7 土壤有机碳矿化率

3.7.1 阔叶林有机碳矿化率

3.7.2 红松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率

4 讨论

4.1 森林土壤总有机碳的空间分异特征

4.2 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

4.3 森林土壤轻重组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4.4 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土壤矿化率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为了解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矿化特征,本试验采用样线法选取了红松阔叶林(次生林)与阔叶林(次生林)两种典型的林型进行了土壤总有机碳和轻、重有机碳组分在不同剖面、不同坡向和不同海拔高度之间分布研究。同时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了两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率。研究结果表明:
  森林土壤总有机碳以及森林土壤轻、重组有机碳的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土壤剖面层次的影响较大,红松阔叶林与阔叶林0-5cm腐殖质层土壤总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淀积层土壤。长白山区红松阔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总有机碳及轻、重组有机碳受坡向及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小。有机碳密度垂直空间分布因坡位不同而异。长白山地区红松阔叶次生林与阔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6±0.1)×105 kg/hm2-(2.1±0.7)×105kg/hm2。
  红松阔叶林与阔叶林轻、重组有机碳分布与土壤总有机碳相同,随深度的加深轻、重组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红松阔叶林与阔叶林土壤以重组颗粒构成为主。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轻组有机碳,其0-5cm腐殖质层、5cm以下腐殖质层和淀积层的重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轻组有机碳含量。
  矿化培养时间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及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CO2)不断增加,而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不断降低,并趋于稳定。不同剖面层次土壤的有机碳矿化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表现为表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快,矿化释放的CO2量高,淀积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率较低。坡向与海拔高度并未对有机碳矿化及矿化速率产生明显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