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案例研究
【6h】

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案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立项依据

1.3 国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模式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传统的河流治理方式对河流文化的影响分析

2.1.2 利于河流文化传承的设计理念

2.1.3 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治理技术模式

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传统河流治理方式对河流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

2.3.2 利于河流文化传承的设计理念

2.3.3 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治理设计方法与技术模式

3 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案例

3.1 实验地概况

3.2 研究方案

3.2.1 实验河段分区及修复理念

3.2.2 修复方法

3.3 效果验证与分析

3.3.1 生态性

3.3.2 亲水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工业革命以来,我国在河流治理中采用将河流直线化和用钢筋混凝土包裹河道的治理方式,不仅隔离了人们同河流的接触机会,使人们难以接近河流,同时也阻断了生态系统组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水体污染严重,河流恶臭,河流成为单纯的观赏物而无法接触或不愿意接触。传统的河流治理没有将文化元素纳入河流整治工程设计中去,主要是没有深层次探究人类文明同河流的密切关系,这不仅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人类文明与河流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从而迫使寻求新的更合理的发展道路,探索一种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新方法,使河流文化与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的经典案例,找出传统河流治理工程中忽视的生态及文化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长春市伊通河的生态修复实践中去。
  修复工程于2010年5月30日开工,到2010年8月30日竣工。根据实验河段的自然特征,将该河段分为亲水-景观-生态-文化传承复合区、水流活力再生-自净功能强化区和自然河流景观展示区。以修复后的实验河段为对象,分别从河流的亲水性、生态性和文化性对修复后的生态河道进行客观验证,结果表明:
  (1)通过构建亲水河岸,不仅为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创造了多样性的生活空间,也为人们亲近河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通过在河道中布设生物丁坝,改变了水流方向,营造出深潭与浅滩,增加了河流地貌多样性,恢复了河道的自然地形,使实验河段的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此外,人们利用生物丁坝作为人们亲近河流的亲水区域,为人们亲水、垂钓提供亲水平台,达到了传承河流文化的目的。
  (3)通过河道微地形的改造,调节了水流方向和速度,增加了河道内的生境多样性,创造出多样的流速和水深,增加了水流流速和水深的变化范围,为更多的动物和植物提供了适宜的水流条件,增加了河流生物多样性,同时提供泄洪空间,为人们提供亲水空间,达到了开展生态教育的作用。
  (4)通过降低河岸坡度、铺设沿河步道、设置亲水台阶、修建过河步道、搭建亲水平台、创造娱乐场所等措施,使河流亲水性较修复前大有提高,达到亲水与河流文化传承的相融合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