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湖南韶山煤田上三叠统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
【6h】

湖南韶山煤田上三叠统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质构造

2.1.2 区域地层

2.1.3 岩浆岩概述

2.2 韶山煤田地质概况

2.2.1 自然地理

2.2.2 构造

2.2.3 地层

2.2.4 含煤地层及煤层

2.2.5 岩浆活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其展布特征

3.1 研究方法及基本原理简介

3.2 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3.2.1 主要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3.2.2 研究区主要岩相组合

3.3 沉积体系及其特征

3.3.1 沉积模式和沉积相

3.3.2 沉积相在纵向上的展布

3.3.3 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展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层序地层学特征

4.1 研究方法及其基本原理简介

4.1.1 层序与体系域

4.1.2 基准面与可容空间

4.1.3 层序级别划分依据及成因解释

4.2 层序地层格架及展布特征

4.2.1 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的识别

4.2.2 含煤地层层序地层格架及展布特征

4.2.3 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规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煤地层岩相古地理

5.1 岩相古地理作图方法简介

5.2 各三级层序岩相古地理分析

5.2.1 层序Ⅰ岩相古地理分析

5.2.2 层序Ⅱ岩相古地理分析

5.2.3 古地理演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聚煤规律研究

6.1 层序Ⅰ沉积期聚煤特征

6.2 层序Ⅱ沉积期聚煤特征

6.3 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6.3.1 古构造因素

6.3.2 古地理因素

6.3.3 古气候因素

6.3.4 古植物因素

6.3.5 沉积环境对聚煤作用的影响

6.4 聚煤规律

6.5 靶区优选

6.5.1 上三叠统紫家冲组(T3z)

6.5.2 上三叠统三丘田组(T3sq)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湖南东北部的韶山煤田位于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带的拼接部位,区域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多期构造作用造就了其NNE向雁列式断裂系控制的盆、隆相间的含煤盆地。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区内煤炭的保有储量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区内主要的含煤岩系(上三叠统)进行科学地研究,总结其聚煤规律。这将对今后区内的找煤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是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野外露头、钻孔、岩石样品测试分析等各种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煤盆地分析的方法与原理并结合地层学、沉积学、岩石学及层序地层学等理论完成的。对韶山煤田上三叠统含煤地层的岩石类型、岩性特征及沉积构造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该区进行了沉积体系的划分和系统的成因相组合分析。研究表明,上三叠统含煤地层主要为海湾-泻湖沉积体系,沉积相类型有潮坪、泻湖、障壁砂坝、泥炭沼泽等,揭示了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同时,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最后,根据研究区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物相互间的关系及沉积环境的演化,总结了聚煤规律,并指出了本区上三叠统今后找煤工作的优选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