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传播机制研究
【6h】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传播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0.2.1 国外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现状

0.2.2 国内对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现状

0.3 选题意义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框架

第一章 研究理论

1.1 公共领域理论

1.1.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1.1.2 查尔斯·泰勒的传媒公共领域

1.1.3 许纪霖、黄宗智对公共领域的跨文化解读

1.1.4 网络公共领域的概念界定

1.2 社会转型理论

1.2.1 概述中国社会转型

1.2.2 我国传媒建构公共领域的社会条件

第二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传播要素

2.1 多元异质主体构成的公众

2.1.1 掌握了“麦克风”的草根网民

2.1.2 作为“意见领袖”的精英阶层

2.1.3 走“虚拟群众路线”的政府部门

2.1.4 运行并监管信息平台的网络服务提供商

2.2 技术型塑多层次网络媒介公共空间

2.3 以网络热点形式呈现的公共话题

2.4 区别于公共舆论的网络共识

第三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传播过程

3.1 普通话题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

3.1.1 包罗万象的信源

3.1.2 社会热点事件的价值标准

3.2 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路径

3.2.1 单一网络媒介公共空间共识达成

3.2.2 多元网络媒介公共空间共鸣凝聚公共舆论

3.2.3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强化舆论场

3.3 网络公共舆论作用于现实环境

第四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传播效果

4.1 推动中国当代社会的良性转型

4.1.1 促进社会问题解决

4.1.2 守卫社会道德底线

4.1.3 倒逼公共权威机关使之更具协商性

4.1.4 为公民社会培育批判型公众

4.2 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4.2.1 非理性表达导致网络暴民现象

4.2.2 网络谣言泛滥危害社会稳定

第五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传播机制引导

5.1 政府部门尊重并引导网络公共舆论

5.1.1 制度化网络民意表达

5.1.2 主动占领网络公共舆论高地

5.1.3 逐步推行完善的网络实名制,保护好网民个人信息

5.2 网络服务提供商加强行业自律

5.3 以民众为主体培育网民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作为21世纪前沿的传播技术,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了“数字化生存”的时代,“鼠标上”的生活方式正席卷全球。在我国,历经20年发展,互联网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和思想传递的成本,释放着我国民众关怀社会事物,参与公共讨论的热忱。随着一个个网络舆论年的开启,人们如同呼吸般平常地选择在网络上发声、公开讨论和维权,透着草根气质的网络公共领域便诞生了。在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将表达权洒向普通民众,它成为了民意激荡的优良平台;它融入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中,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运行。
   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博弈时代到来和政府简政放权等因素,匹配web2.0时代网络媒介的技术优势,让网络公共领域在我国呼之欲出。而它一诞生便获得了发展的独立性,其传播机制日渐成熟。首先,网络公共领域的传播要素由多元异质的公众,多层次网络媒介公共空间,以热点形式呈现的公共话题和区别于公共舆论的网络共识等要素构成,这一结构也体现了网络公共领域的独特之处。其次,对网络公共领域传播过程的研究主要从信源、话题、公共舆论的生成机制及现实关怀等四个方面展开。再者,如今网络公共领域之花已不可逆转地生长于转型社会之中,而它的传播效果需辩证对待。一方面,它在促进社会问题解决;守卫社会道德底线;倒逼公共权威机关使之更具协商性和培育批判型公众等方面推动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非理性化表达和网络谣言泛滥等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威胁着社会稳定。最后,在网络公共领域传播机制的引导方面,政府应为主体,通过制度化民意表达,主动占领舆论高地和推行网络实名制等方式来引导网络公共舆论。此外网络服务提供商要加强行业自律,负责办网;网民也要提高自身素养,守法上网。三方合作共筑网络公共领域发展的优良环境。
   作为公共领域的一个新类型,网络公共领域将朝着制度化和平民化的方向推进。当然在中国语境下,我们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不能太苛刻。网络力量终究有限,更大范围公共领域的建构依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