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集束化治疗重症中暑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6h】

集束化治疗重症中暑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最低样本含量估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集束化治疗”方案

2.2.2 资料收集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资料与评分

3.2.1 生命体征

3.2.2 实验室检查

3.2.3 GCS评分

3.2.4 APACHE Ⅱ评分

3.3 集束化治疗情况

3.3.1 总完成情况

3.3.2 不同年份“集束化治疗”完成情况

3.3.3 单项措施完成情况

3.4 重症中暑患者的预后

3.5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3.5.1 单因素分析

3.5.2 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重症中暑患者一般情况

4.2 重症中暑患者临床状况

4.2.1 生命体征

4.2.2 内环境和脏器功能变化

4.2.3 GCS评分

4.2.4 APACHE Ⅱ评分

4.3 预后影响因素

4.3.1 疾病本身严重程度

4.3.2 就诊时间

4.3.3 集束化治疗完成情况

4.4 对策和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重症中暑的研究概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了解重症中暑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资料、“集束化治疗”完成情况和预后,分析影响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估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今后重症中暑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09年7月1日至2013年7月1日湖南祁阳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72例重症中暑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集束化治疗完成情况和预后,将获取的信息通过EpiData录入数据库后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单因素t检验和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结果:
  ①72名重症中暑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4.1∶1,平均年龄为(45.6±10.9)岁,重症中暑发病职业人群前三位为农民(44.4%)、工人(43.1%)和司机(4.2%);
  ②72名重症中暑患者,平均体温为(40.2±1.3)℃,心率为(111.6±18.6)次/分,呼吸频率为(28.8±3.7)次/分,血压为(108.2±21.4/70.6±13.3)mmHg,血氧饱和度为(82.8±8.9)%,37.5%的人出现了休克,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1.8±2.5)×109/L,血小板计数为(130.0±40.0)×109/L,红细胞压积为(42.6±4.3)%,血糖为(5.4±1.2)mmol/L,谷丙转氨酶为(114.7±70.7)u/L,谷草转氨酶为(95.2±61.8) u/L,尿素氮为(6.1±1.6)mmol/L、肌酐为(85.4±31.9)μmol/L,血钾浓度为(4.1±0.8)mmol/L,血钠浓度为(117.4±14.3)mmol/L,凝血酶原时间为(25.1±10.6)秒、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为(36.6±6.3)秒;
  ③患者GCS评分为(10.6±2.6)分,其中,轻度神经损伤者占11.1%,中度神经损伤者占63.9%,重度神经损伤者占25.0%,APACHEⅡ评分为(16.2±7.7)分,10分以下者占33.3%,10~20分者占31.9%,20分以上者占34.7%;
  ④59.7%的重症中暑患者达到了6小时集束化治疗的目标,66.7%的患者达到了24小时集束化治疗的目标,集束化治疗的单项措施中“早期体温的控制”、“低血压患者CVP、ScvO2和尿量的控制、“控制血糖在8.3mmol/L左右”完成情况较差,完成率分别为59.7%、59.5%和58.7%,其余各项措施完成率均在80%以上,6h和24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都随着年份的推进,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⑤72名重症中暑患者,病死率为40.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有基础性疾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越长、伴休克、APACHEⅡ评分越高、体温越高、心率呼吸越快、白细胞和尿素氮越高、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越长,患者的预后越差(P<0.05),其OR值分别为1.43、30.60、5.18、47.47、1.38、1.49、1.47、5.17、5.31、15.35、15.49,GCS评分越高、血氧饱和度和血小板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好(P<0.05),其OR值分别为0.12、0.60、0.20,完成了6h集束化治疗的患者预后要好于未完成者,完成了24h集束化治疗的思者预后要好于未完成者(P<0.05),其OR值分别为0.18、0.62。
  结论:
  ①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有:有无基础性疾病、就诊时间、是否休克、GCS评分、APACHEⅡ评分、6h和24h集束化治疗完成情况、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白细胞、血小板、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其中,GCS评分、血氧饱和度、血小板、完成6h和24h集束化治疗为保护因素,其余均为危险因素;
  ②完成“集束化治疗”可明显改善重症中暑患者的预后,应提高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并根据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制定和规范重症中暑集束化治疗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