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分子探针PET显像监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梗死心肌后新生血管生成情况
【6h】

新型分子探针PET显像监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梗死心肌后新生血管生成情况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18F-AIF-NOTA-PRGD2的合成标记及理化、生物学性质鉴定

2.2.2 SD大鼠BMSCs分离、培养及鉴定

2.2.3 SD大鼠心梗建模

2.2.4 SPECT心肌灌注显像

2.2.5 小动物PET显像

2.2.6 生物学分布实验

2.2.7 放射自显影实验

2.2.8 HE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

2.2.9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化学结构

3.2 大鼠BMSCs培养与鉴定

3.2.1 成骨诱导

3.2.2 成脂诱导

3.3 大鼠心梗建模实验

3.4 在体小动物PET显像

3.5 放射自显影实验

3.6 生物学分布

3.7 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

第四章 讨论

4.1 心梗疗效的监测方法

4.2 RGD的特点及其应用

4.3 RGD用于缺血心肌新生血管监测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分子显像剂监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治疗疗效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临床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有利于新生血管生成以及心功能恢复。整合素αvβ3亚型由于其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高表达的特性成为监测新生血管生成的靶分子。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以αvβ3为靶点的新型分子探针18F-FAl-NOTA-PRGD2,利用PET显像实时监测心肌梗死区BMSCs治疗后新生血管生成情况。
  方法:一步法合成18F-FAl-NOTA-PRGD2。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心梗建模后,大鼠随机分2组:生理盐水(NS)组、BMSCs组,分别在心梗区边缘注射生理盐水或BMSCs。建模后1周及4周分别以18F-FAl-NOTA-PRGD2为探针进行PET显像监测梗死心肌新生血管生成情况,PET显像前一天行SPECT心肌灌注显像。PET显像结束后进行放射自显影实验、生物学分布实验及免疫荧光、HE染色等体外实验。
  结果:18F-FAl-NOTA-PRGD2合成时间25min左右,产出率在20%-25%,放射性化学纯度达97%;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显示大鼠前壁心肌梗死;18F-FAl-NOTA-PRGD2 PET显像示2组大鼠梗死区心肌组织均有显像剂浓聚,1周时,NS组、BMSCs组摄取比依次为3.01±0.03、3.77±0.1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2组大鼠心梗区仍可见显像剂浓聚,但浓聚程度均低于1周时,NS组、BMSCs组摄取比依次为2.86±0.13、3.51±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自显影结果:1周时,NS组、BMSCs组摄取比依次为1.95±0.20、2.48±0.2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NS组、BMSCs组摄取比依次为1.70±0.07、2.03±0.0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PET显像结果类似。生物学分布提示1周时,BMSCs组的心脏显像剂摄取高于NS组(0.2229±0.003383%ID/g vs.0.1628±0.01205%ID/g,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周时,BMSCs组的心脏显像剂摄取仍高于NS组(0.1907±0.013649%ID/g vs.0.1265±0.006341%ID/g,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得数据与PET显像结果和放射自显影结果相印证。
  结论:新型分子探针18F-FAl-NOTA-PRGD2制备简单,合成时间短,稳定性好、比活度高、亲和力强。以18F-FAl-NOTA-PRGD2为探针靶向αvβ3的PET显像,能实时监测心肌梗死区BMSCs移植治疗后新生血管生成情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