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资产阶级”概念
【6h】

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资产阶级”概念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1章 资产阶级概念的多重意蕴

1.1 经济基础层面的资产阶级

1.2 政治路线层面的资产阶级

1.3 思想作风层面的资产阶级

1.4 道德伦理层面的资产阶级

第2章 灵魂深处的革命

2.1 阶级斗争长期存在

2.2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3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必然性

第3章 资产阶级概念的成因

3.1资产阶级概念形成的现实背景

3.2资产阶级概念形成的理论依据

第4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对待资本阶层

4.1资本阶层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4.2限制和利用资本阶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资产阶级概念具有多重意蕴,一方面它基于人在客观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基于主观的“思想和政治觉悟”。具体而言,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资产阶级概念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基础层面的资产阶级,政治路线层面的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层面的资产阶级和道德伦理层面的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不仅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生产领域,同时也存在于思想和观念领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客观经济领域的资产阶级斗争可以说取得决定性胜利,斗争的矛头必然会指向思想和观念领域的资产阶级。于是乎,一场触及灵魂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判定是否属于思想观念领域的资产阶级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在现实实践层面的表现就是阶级斗争的扩大化。
  毛泽东资产阶级概念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更有着深层的理论渊源。毛泽东资产阶级概念的形成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要求,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过程相联系的。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其资产阶级概念受到马克思列宁阶级理论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毛泽东的资产阶级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资本阶层,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决定了资本阶层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本阶层应该采取限制和利用的方针,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