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青年报》“考研”报道议程设置研究(2004-2015)
【6h】

《中国青年报》“考研”报道议程设置研究(2004-2015)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0.1研究缘起与意义

0.1.1研究缘起

0.1.2研究意义

0.2研究现状

0.2.1关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

0.2.2关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

0.2.3关于研究生招生考试报道的研究

0.3研究方法与创新

0.3.1研究方法

0.3.2研究创新

0.4关键概念界定

0.4.1对研究生招生考试报道的界定

0.4.2对报道时间段划分的界定

第1章《中国青年报》“考研”报道的议程与议题构建

1.1 《中国青年报》“考研”报道的议题内容分析

1.1.1 考研基本信息

1.1.2 政策制度

1.1.3 复习备考

1.1.4 考录公平公正

1.2 “考研”报道重要议题设置依据及框架变迁分析

1.2.1 重要议题设置依据

1.2.2 重要议题的框架变迁及原因

第2章《中国青年报》“考研”报道议程设置显著性分析

2.1 议题显著性的形式特征

2.1.1 “大小兼顾”的标题字号设置

2.1.2 “集散分明”的版面安排

2.1.3 中长篇为主的篇幅呈现

2.2 议题显著性的内容特征

2.2.1 深度揭露和批判考研乱象

2.2.2 多个视角探讨制度改革

2.2.3 由考研特殊群体反映相关社会问题

第3章《中国青年报》“考研”议程偏颇与完善建议

3.1 《中国青年报》“考研”议程偏颇的体现

3.1.1 成串出现的负面新闻

3.1.2 濒临消失的“专家解析”

3.1.3 内容矛盾的报道框架选择

3.2 完善有关“考研”报道的议程设置策略与建议

3.2.1 注重传递“正能量”以平衡报道基调

3.2.2 从考生需求角度为出发点设置议程

3.2.3 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报道框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选择2004年至2015年间《中国青年报》“考研”报道的议程设置进行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一阶段考研规模持续扩大,报名人数大幅上升,达到了“百万”级别的新阶段;二是《中国青年报》在此阶段的“考研”报道代表性较强,其议程设置的定位已经趋向成熟;三是《中国青年报》作为团中央机关报,属于中央主流媒体,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较大影响力和公信力。
  《中国青年报》“考研”报道的议题内容涉及考研基本信息,包括考研报名信息、考研实况信息、考研成绩信息三类子议题;考研政策制度,包括招生计划、考录制度;考研复习备考,包括备考概况、备考指导、考研辅导班;考录公平公正,包括曝光作弊行为以及揭露考研“潜规则”等。考研报道重要议题设置的依据是:为考研群体作出合理判断提供权威依据;呈现改革轨迹,让制度改革更加合理化;关注特殊群体,传递考研百态;针对考研违纪现象进行媒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重要子议题的框架变迁及原因,与时间因素有关,特别是与历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相关联。《中国青年报》各议题中报道频次最高的子议题是“考研报名信息”变化及原因;“考录制度”变化及原因;“备考概况”变化及原因;“考录公平公正”变化及原因。
  《中国青年报》“考研”报道议题显著性的形式特征是:“大小兼顾”的标题字号设置,直接影响议题显著性;“集散分明”的版面安排,突出了读者所关注的先后顺序;中长篇为主的篇幅呈现,从整体上增强了传播的效果。议题显著性的内容特征包括:深度揭露和批判考研乱象;多个视角探讨制度改革;由考研特殊群体反映相关社会问题。
  《中国青年报》“考研”报道议程设置也存在一定偏颇:在考研辅导班的报道中,成串出现的负面新闻,使读者对考研辅导班形成负面化的刻板印象;在2007年以来“备考指导”报道中,“专家解析”越来越少,几乎濒临消失;在个别问题的报道中,存在内容矛盾的报道框架选择。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完善“考研”报道议程设置的策略与建议:注重传播“正能量”以平衡报道基调;从考生需求角度为出发点设置议程;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报道框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