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阶级斗争到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路径选择的历史转变
【6h】

从阶级斗争到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路径选择的历史转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前言

1.1核心概念阐释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3研究方法与架构

2.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和谐社会的探索

2.1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斗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杠杆”

2.2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社会乃和谐社会必由之路

2.3对经典作家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评析

3.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3.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的艰辛开拓

3.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的拨乱反正

3.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的系统展开

3.4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的创新发展

4.逻辑理路: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路径选择的历史转变

4.1政治层面: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境域下的人治到社会主义的法治

4.1.1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嬗变

4.1.2权力高度集中的人治与政治和谐之间的矛盾

4.1.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政治和谐功能

4.2经济维度:从片面追求物质生产指标到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4.2.1从“经济指标”到“科学发展”的视界转换

4.2.2片面追求物质生产指标与经济和谐之间矛盾

4.2.3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和谐功能

4.3文化视角:从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到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3.1从“意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段斗争”到“和谐文化建设”的现代切换

4.3.2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与文化和谐之间的矛盾

4.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和谐功能

4.4社会透视:从以作风方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到以生产力发展和体制改革方式协调社会利益冲突

4.4.1从“作风方式”到“生产力和体制改革方式”科学转变

4.4.2以作风方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矛盾

4.4.3以生产力发展和体制改革方式处理矛盾的社会和谐功能

5.借鉴与启示:建国后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教训

5.1消除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负面效应,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5.2克服工具主义理性的片面张扬,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

5.3防止利益整合中的简单粗暴的错误倾向,妥善协调利益关系

5.4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当党,努力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 记

展开▼

摘要

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和价值选择。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自觉同时契合中国社会的特点,努力探索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即在差异中共生、在矛盾中发展的和谐社会模式的建构路径;并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科学发展观”两个逻辑层次的历史转变,其间有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有成功的实践经验,诸多规律性的认识在探索中逐渐被揭示。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以理论与实践、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对中国共产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路径选择的历史转变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与横向的空间剖析。第一章,从思想史的维度追溯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这是本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从历史的视角考察了四代中国共产党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程,这是本论文的逻辑展开;第三章,从逻辑发展的向度即政治层面、经济维度、文化视角、社会透视四个微观层面纵向剖析中共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路径选择的历史转变,这是本论文的逻辑深入;第四章,从哲学的层面总结中共构建和谐社会路径选择历史转变的若干启示,就是我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消除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消极效应,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克服工具主义理性的片面张扬,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必须防止利益整合中的简单粗暴倾向,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努力实现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现代化;这也是本论文的逻辑归宿和趣旨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