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
【6h】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研究框架

2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化

2.1.2 快速城市化

2.1.3 城市空间形态

2.1.4 研究的尺度与范围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模式

2.2.2 经济学相关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3 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历史进程

3.1 研究区位置与范围

3.2 封建社会时期的部阳市区城市形成与演变(1840年以前)团块状聚集阶段

3.2.1 西汉至隋朝时期(公元前202-618年)

3.2.2 唐朝至北宋时期(618-1127年)

3.2.3 南宋至鸦片战争前(1127-1839年)

3.3 半封建半殖民时期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1840-1948年) 轴向延伸阶段

3.3.1 晚清时期(1840-1911年)

3.3.2 民国时期(1912-1948年)

3.4 社会主义时期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1949-1990年) 单侧带状发展阶段

3.4.1 建国初期(1949-1957年)

3.4.2 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期间(1958-1976年)

3.4.3 市场经济初期(1978-1990年)

4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化

4.1 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

4.2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邵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

4.2.1 城市用地时空扩展测度

4.2.2 第一阶段(1992-2000年) 低密度蔓延阶段

4.2.3 第二阶段(2001年至今) 轴向线放射状延伸阶段

4.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外部形态动态演化特征

4.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2 城市外部形态测度

4.3.3 城市外部形态演变特征

4.4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内部用地结构动态演变特征

4.4.1 邵阳市区城市用地结构变化特征

4.4.2 城市用地结构的信息熵测度

5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邵阳市区城市形态演化的动力机制

5.1 自然环境的塑造力

5.2 经济技术的推动力

5.2.1 经济的增长

5.2.2 产业结构的演替

5.2.3 交通技术的变革

5.3 政府行为的控制力

5.3.1 土地制度的变迁

5.3.2 住房制度的改革

5.3.3 城市规划的引导

5.4 社会阶层的催化力

5.5 合力机制

6 未来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

6.1 邵阳市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6.1.1 国家政策的扶持

6.1.2 省域空间发展战略的调整

6.1.3 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6.1.4 城市化、工业化的双加速

6.2 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6.2.1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6.2.2 交通联系强度分析

6.2.3 城市土地适宜性分析

6.2.4 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6.3 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策略

6.3.1 旧城更新,优化老城区品质与功能

6.3.2 新城-协作,有机疏散

6.3.3 促进产城融合,实现职住平衡

6.3.4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6.3.5 与自然协调发展,塑造山环水复的宜居城市

6.3.6 协同规划,与新邵城区同城化发展

6.4 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6.4.1 中心城区:两带两轴,两城四片区

6.4.2 协同规划区:一带两轴,一城两片

7 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的创新

7.2.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研究,意在揭示在各种因素驱动下的城市生长机理,是地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领域长期探究的课题。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历时态演化特征的把握,探讨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生长机制,制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不仅对城市理论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并且对规划管理和编制实践均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变革,城市面临新的发展背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生长经历着外部轮廓扩展和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双向过程,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迅速而剧烈的变化,其动力机制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立足于上述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前提认识,以城市空间形态为视角,探讨了城市化、快速城市化、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内涵,以城市空间扩展理论、经济学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以城市外部空间轮廓变化及其内部用地功能演替为切入点,基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平台,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根据分维度指数、紧凑度指数、形状指数、用地扩展强度指数、信息熵指数等测度指标,对处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其演化的多动力机制,并对邵阳市区未来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构建提出了设想和导向。研究结论表明:
  (1)自90年代以来,邵阳市区城市形态经历了从低密度蔓延到轴线向放射状延伸过程。从城市外部形态来看,邵阳市区城市形态紧凑度较低,城市用地扩展较为粗放;边界分维度总体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城市形态稳定性较高,具有较强的内部填充力;城市形状变化幅度不大,总体呈长条矩形状,并具有一定的带状形态趋势,城市几何中心位移变化小。从城市内部用地结构来看,城市各类用地总体趋于成熟、协调、稳定。
  (2)自然环境是塑造城市形态的基础作用力,经济技术是最根本的内生驱动力,政府行为是控制城市形态的外在驱动力,社会阶层是辅助城市形态演变的催化力。新时期邵阳市区城市形态的演化是四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3)邵阳市区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建议为“东拓、北跨、适当南延”;邵阳市区未来空间发展策略可以概括为旧城更新、新城协作、产城融合、综合交通一体化、山水城市以及新邵县城与邵阳市区同城化发展;构建了“两带两轴,两城四片区”的中心城区空间形态;以协同规划为视角,针对新邵县城与邵阳市区同城化发展,提出了“一带两轴,一城两片”的城市空间形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