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对失地农民福利影响评价研究——以长沙市城乡交错带失地农民为例
【6h】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对失地农民福利影响评价研究——以长沙市城乡交错带失地农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福利的内涵与量化

2.2 可行能力理论

2.3 城乡交错带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3 失地农民福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3.3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过程

4 土地征收补偿中失地农民福利评价及分析

4.1 数据的获取

4.2 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4.3 土地征收补偿中失地农民福利效应的评价

4.4 转换因素对被征地农民福利变化的影响

5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对策建议

5.1 拓宽土地征收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

5.2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5.3 实施被征地农民就业扶持政策

5.4 保护并改善社区环境

5.5 重视并缓解失地农民的心理问题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加速扩张,从而使得农地城市流转、农民非农化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当前,中国的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并呈现激增态势,征地使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都受到了损失,主要表现为: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降低、就业的困难、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以及居住环境的恶化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征地冲突层出不穷,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补偿标准偏低、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后期保障不完善等弊端,其实质是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土地征收补偿过程中农民福利水平下降。因此,全面、客观分析和评价失地农民征地前后福利水平的变化,找出福利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从而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对于维持失地农民福利水平不降低,促进农地有序流转、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借鉴福利经济学中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长沙市城乡交错带失地农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定量测算了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水平并对其变化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提高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本研究以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以对失地农民福利进行公平、合理的补偿为研究目标,探索并构建了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居住条件、发展机遇、社区环境和心理状况等六大功能性活动共23项具体指标的土地征收补偿过程中被征地农民的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隶属函数,从而建立了失地农民福利评价的基本方法体系。
  (2)从总体上来看,与征地前相比,长沙市城乡交错带失地农民的总体福利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福利评价指数从接近中等水平的0.4994降为0.3899,下降了21.94%。这表明当前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但没能增进失地农民的福利或至少维持失地农民征地前的福利水平,反而对失地农民的福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3)从各功能性活动来看,除了社会保障、居住条件这两项功能性活动的福利评价指数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外,其他功能性活动评价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经济状况、社区环境和心理状况这三项功能性活动评价指数的下降最为显著,分别下降了47.69%、45.64%、43.86%,这是造成失地农民总体福利水平降低的重要原因。
  (4)从转换性因素来看,在同一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下,区域地均GDP不同、失地农民年龄阶段不同皆会对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研究对于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失地农民制定多样化、细致化的补偿政策,提高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5)为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提高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未来应拓宽土地征收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被征地农民就业扶持政策,保护并改善社区环境,重视并缓解失地农民的心理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