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方新闻网站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以湖南红网为例
【6h】

地方新闻网站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以湖南红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地方新闻网站网络舆情的环境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构成及其发展

一、舆论、舆情及网络舆情的辨析

二、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及发展阶段

第二节 我国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新形势

一、网络舆情引导的机遇

二、网络舆情引导的挑战

第三节 地方新闻网站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地方新闻网站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

二、地方新闻网站网络舆情引导的特点

第二章 地方新闻网站网络舆情的困境

第一节 网络舆情各构成要素存在的问题

一、舆情主体的差异化

二、舆情客体的广泛性

三、舆情载体的多样化

四、舆情环境的复杂性

第二节 网络舆情各发展阶段存在的不足

一、潜伏期:缺乏舆情预警

二、爆发期:缺乏舆情干预

三、蔓延期:缺乏舆情互动

四、淡化期:缺乏舆情总结

第三章 针对网络舆情各构成要素的引导策略

第一节 培养理性化的网民群体

一、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

二、依靠合理有序的引导

第二节 树立精确化的定位意识

一、立足本土化舆情

二、打造特色化栏目

第三节 打造多元化的舆情平台

一、发展移动平台

二、联合传统媒体

第四节 营建理性化的声音广场

一、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

二、重视“意见领袖”的力量

第四章 针对网络舆情各发展阶段的引导策略

第一节 未雨绸缪:建立科学完善的预警体系

一、发展舆情监测技术

二、提高舆情研判水平

第二节 因势利导:形成快速有效的干预机制

一、锻炼快速反应能力

二、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第三节 循循善诱:搭建公开透明的互动平台

一、持续更新舆情信息

二、加强同政府、网民的互动

第四节 亡羊补牢:树立舆情总结与反思意识

一、建立舆情案例库

二、修复媒介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互联网以其信息多元、传播自由、方式互动的特点解构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使受众由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网民在网上对社会公共事件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在网络上的体现,是社会动态的“晴雨表”,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近些年网络舆情事件的频发,作为地方性主流媒体的地方新闻网站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其在与中央级新闻网站及商业门户网站的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影响力日渐式微,导致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面对我国网络舆情传播的新形势,地方新闻网站如何对网络舆情形成有效的引导,已经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所重视的问题。
  鉴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本文首先对舆论、舆情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及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将三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接着,在分析我国网络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和地方新闻网站网络舆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和发展阶段两个维度探讨了地方新闻网站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由于网络舆情主体差异化、客体广泛性、载体多样化及环境复杂性等特点的存在,使得网络舆情难以被有效引导;另一方面,地方新闻网站在网络舆情引导的实践工作中,也存在缺乏科学预警、及时干预、有效互动及必要总结等方面的不足。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本文以湖南红网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成功之处为例,结合地方新闻网站的优势与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面对网络舆情各构成要素带来的问题,地方新闻网站需要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依靠合理的引导来培养理性化的网民群体;要找准自身在舆情引导中的定位,立足本土舆情,打造特色精品栏目;要通过开发移动平台和联合传统媒体来打造多元化舆情平台;要发挥“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的作用来营建理性化声音广场。面对舆情各发展阶段存在的不足,地方新闻网站要做到:在舆情潜伏期,建立科学完善的舆情预警体系;在舆情爆发期,对其形成快速有效的干预机制;在舆情蔓延期,搭建公开透明的互动平台;在舆情淡化期,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反思。唯有这样,地方新闻网站才能对网络舆情形成较为全面有效的引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