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颗粒软骨加NBCA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制作耳支架的实验研究
【6h】

颗粒软骨加NBCA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制作耳支架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药品及实验动物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3 实验动物

2.1.4 主要设备

2.2 设计思路与实验方法

2.2.1 3D模具的构建

2.2.2 动物实验

2.2.3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2.4 数据的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大体观察结果

3.2 支架测量结果

3.3 组织学结果

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使用颗粒软骨加NBCA(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制作耳支架,再将制作好的耳支架植入新西兰大白兔背部,观察耳支架的形状及存活情况,探讨颗粒软骨加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制作耳支架的可行性,进而为将来软骨3D打印耳支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方法:首先任意选取2015年7月至2015年8月期间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耳畸形病人一名,利用三维CT扫描,获取患者健侧耳廓的数字化模型,将其转化为对侧耳廓模型后,根据该模型打印PLA耳支架模型,模型可分为阳模和阴模两种,阳模是真实比例的耳廓支架模型,阴模里面是空的,这个空间恰好是一个耳廓支架的形状。于新西兰大白兔背部置入皮肤扩张器行皮肤扩张,4周后,得到扩张皮瓣。取兔耳软骨,剪碎成颗粒状,将颗粒软骨放入阴模中,使之充分与阴模嵌合,软骨颗粒之间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粘连,这样碎软骨就构建了一个耳支架,然后对照阳模进行微调,约半小时后耳软骨稳固成形。测量其长度、宽度、高度及重量后将其植入新西兰大白兔背部扩张皮瓣下方,再造耳廓成形。动态观察再造耳廓的形态,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取出耳支架,测量耳支架的长度、宽度、高度及重量,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同时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颗粒软骨的组织学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的表达,进一步分析软骨细胞的存活状况。
  结果:支架植入后即刻,大体观察耳廓形态良好,轮廓清晰,耳轮、对耳轮及其上下脚明显,耳舟、三角窝清晰,凹凸分明。术后第3天,组织水肿明显,支架轮廓逐渐模糊,对耳轮上下脚逐渐显示不清,耳舟、三角窝凹陷变浅,术后第7天拔出负压引流管,组织持续水肿,耳支架轮廓模糊。术后4周,组织水肿逐渐消退,耳支架轮廓逐渐显现,至术后第8周时,耳支架轮廓清晰可见,耳轮、对耳轮及其上下脚明显,耳舟、三角窝清晰。术后12周,耳支架轮廓清晰,耳轮出现轻微变形,对耳轮及其上下脚明显,耳舟、三角窝凹陷存在。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取出耳支架,测量其长度、宽度、高度及重量,与植入前支架比较,长度、宽度、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软骨膜内新生软骨细胞逐渐增多,体积逐渐增大,成熟软骨细胞逐渐增多。软骨碎片之间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未见明显分解,绝大部分软骨片之间仍被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间隔,少部分软骨片之间有纤维连接形成,随着植入时间延长,软骨片之间的连接有增多的趋势。软骨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术后4周,Ⅱ型胶原染色弱阳性。术后8周,Ⅱ型胶原染色弱阳性。术后12周,Ⅱ型胶原染色阳性。术后4周、8周、12周I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逐渐增多。
  结论:1.颗粒软骨加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结合3D打印模具可以制成三维立体的耳支架,并且保持特定的形态。
  2.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能有效连接颗粒软骨,并且不影响软骨细胞的存活。
  3.以颗粒软骨加组织粘合剂结合3D打印模具辅助制作耳支架为临床中制作耳支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将来软骨3D打印耳支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