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滚环DNA扩增和纳米金的生物传感技术研究
【6h】

基于滚环DNA扩增和纳米金的生物传感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传感器

1.1.1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1.1.2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1.1.3 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1.1.4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展望

1.2 滚环DNA扩增技术

1.2.1 滚环DNA扩增的原理

1.2.2 滚环DNA扩增的分类

1.2.3 滚环DNA扩增的优势

1.2.4 滚环DNA扩增的应用

1.2.5 滚环DNA扩增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1.2.6 滚环DNA扩增的展望

1.3 纳米材料

1.3.1 纳米金

1.3.2 脂质体纳米微球

1.4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构思

第2章 基于滚环DNA扩增反应的电化学适体传感用于蛋白分子检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适体探针的设计

2.2.3 金电极的处理和抗体的固定

2.2.4 aptamer-RCA免疫分析流程

2.2.5 酶催化银沉积和电化学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ptamer-RCA免疫传感器原理

2.3.2 aptamer-RCA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响应

2.3.3 抗体浓度和RCA反应时间的优化

2.3.4 aptamer-RCA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2.3.5 干扰实验

2.3.6 实际样品的检测

2.4 小结

第3章 脂质体包埋DNA和滚环扩增免疫分析:一种通用的高灵敏的蛋白质检测平台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包埋DNA的脂质体的制备

3.2.3 包埋DNA的脂质体表面的抗体修饰

3.2.4 环形DNA模板和修饰捕获探针的微珠的制备.

3.2.5 脂质体-RCA免疫分析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iposome-RCA免疫分析原理

3.3.2 包埋DNA的脂质体的表征

3.3.3 liposome-RCA免疫分析原理证明

3.3.4 liposome-RCA免疫分析条件优化

3.3.5 liposome-RCA免疫传感器对PSA的检测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小分子与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的核酸外切酶Ⅰ末端保护技术和核酸扩增技术检测叶酸结合蛋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3'端NH2标记的寡核苷酸DNA链和叶酸的交联

4.2.3 RCA反应

4.2.4 酶切循环放大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原理

4.3.2 凝胶电泳表征末端保护分析和RCA反应

4.3.3 传感器的光谱特征

4.3.4 实验条件优化

4.3.5 叶酸结合蛋白的检测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纳米金变色的传感技术用于DNA特异性结合蛋白的高灵敏、可视化检测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纳米金的制备

5.2.3 硫辛酸修饰氨基标记的DNA链

5.2.4 DNA修饰纳米金的制备

5.2.5 DNA交联的纳米金的制备

5.2.6 TATA结合蛋白的检测

5.2.7 表征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原理

5.3.2 DNA交联纳米金团聚体的消化反应

5.3.3 传感器对结合蛋白的响应

5.3.4 传感器的表征

5.3.5 TATA结合蛋白浓度的测定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核酸外切酶酶切反应的纳米金比色法检测T4多聚核苷酸激酶活性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和仪器

6.2.2 纳米金的制备

6.2.3 硫辛酸修饰氨基标记的DNA链

6.2.4 DNA修饰纳米金的制备

6.2.5 T4 PNK活性检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实验原理

6.3.2 传感器的光谱特征和光学表征

6.3.3 外界因子对T4 PNK激酶活性的影响

6.3.4 T4 PNK的检测

6.4 小结

第7章 基于胞嘧啶-银离子-胞嘧啶结构的非标记纳米金比色法检测银离子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和仪器

7.2.2 纳米金的制备

7.2.3 Ag+的检测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实验原理

7.3.2 传感器的光谱特征和光学表征

7.3.3 DNA浓度对纳米金稳定性的影响

7.3.4 Ag+的检测

7.3.5 其它离子的干扰实验和回收率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涌现,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使生物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但随着疾病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生物分子检测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开发一些高灵敏性、高特异性、高通量性和高准确性的定性或定量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研究和实际应用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在蛋白质和核酸的分析和检测方面发展了一系列新的高灵敏性的生物传感技术,并通过分析实际样品以及对照经典的检测方法,初步验证了这些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及准确性。
   (1)核酸适体,是通过体外筛选技术从寡核苷酸库中随机筛选出的一段短的与特定的目标分子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探针。在第2章,我们利用核酸适体可与抗体相媲美的特点,基于滚环DNA扩增技术(RCA),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高灵敏性的检测蛋白质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并实现了对模型蛋白一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PDGF-BB)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检测。该方法首先采用巯基乙胺自组装技术和戊二醛交联技术将PDGF-BB抗体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然后通过抗体-抗原-核酸适体免疫夹心反应,将带有RCA引物的PDGF-BB核酸适体连接在金电极上。该适体-引物探针在连接反应组分和滚环扩增反应组分中对环形DNA模板进行滚环放大反应,接着利用生物素标记的探针捕获扩增产物,再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特异性结合将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捕捉在金电极上,结合酶的生物催化银沉积反应放大分析信号,实现对人血清中PDGF-BB的检测,动态响应范围宽达4个数量级,从10 fM到100 pM,检测下限可达10 fM,比文献所报道的高3个数量级。
   (2)上章构建的核酸适体-RCA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实现了对模型蛋白PDGF-BB的高灵敏性检测,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筛选出的核酸适体种类有限,不能满足大量蛋白质检测的需要,且核酸适体在蛋白质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会产生一定的背景干扰。第3章中,我们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脂质体包埋DNA技术和滚环扩增技术,构建了一种超灵敏性的免疫分析方法用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检测。首先将PSA抗体吸附在微孔板上,免疫夹心反应后,将表面包被了PSA抗体,里面包埋了RCA引物的脂质体固定在微孔板上,然后溶解脂质体,释放其内包埋的RCA引物。接着加入滚环扩增反应组分进行RCA反应,随后加入生物素标记的探针和荧光素标记的探针与扩增产物杂交,再用亲和素标记的微珠捕获反应产物,最后检测荧光信号。由于该方法结合了脂质体包埋引物探针和RCA两步放大反应,分析的灵敏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响应动态范围从0.1 fg/mL到0.1ng/mL,检测下限为0.08 fg/mL。
   (3)第4章中,鉴于RCA技术的高灵敏度,结合核酸外切酶Ⅰ(ExoⅠ)末端保护技术,发展了一种高灵敏性的检测模型分析物—叶酸结合蛋白的光学生物传感技术。该方法利用叶酸与叶酸结合蛋白的特异性结合,保护叶酸标记的单链DNA不被ExoⅠ水解,作为后续RCA反应的成环模板。当DNA链完整存在时,引发滚环DNA扩增反应,随后扩增产物与Taqman探针杂交,在核酸外切酶Ⅲ(ExoⅢ)作用下引发酶切循环放大反应,产生荧光信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对叶酸结合蛋白的高灵敏性检测,响应动态范围从1 pM到1 nM,检测下限为1 pM。
   (4)第5章中,我们在上章末端保护技术的基础上,基于核酸外切酶Ⅲ末端保护技术和纳米金凝聚变色效应,提出了一种新型、快速、简便、灵敏的比色传感策略用于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检测。首先是包含有目标结合蛋白的结合序列的互补金标探针杂交形成纳米金团聚体,溶液呈紫色。目标结合蛋白存在时,与其特定结合序列的特异性结合,保护纳米金团聚体不被ExoⅢ水解,溶液保持紫色不变。当目标结合蛋白不存在时,ExoⅢ水解DNA双链,释放纳米金团聚体,纳米金呈单颗粒分散状态,溶液变红色。结果表明,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在0~120 n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10 nM。
   (5)第6章中,建立了一种基于纳米金凝聚变色效应的检测T4多聚核苷酸激酶(T4 PNK)活性的新方法。鉴于寡核苷酸链标记的纳米金能够稳定存在于一定浓度的盐离子缓冲溶液中,利用5'羟基修饰的分子信标作为金标探针,有T4 PNK存在时,金标探针5'羟基磷酸化,λ核酸外切酶被激活,酶切分子信标茎部双链DNA片段,接着在RecJ核酸外切酶作用下降解纳米金上修饰的残余的单链DNA,使得纳米金在一定盐离子浓度下团聚,溶液变成蓝紫色。结果表明,T4 PNK激酶的检测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4 U/mL,检测下限为0.24 U/mL。
   (6)第7章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胞嘧啶-银离子-胞嘧啶特定结构(C-Ag+-C)的非标记纳米金比色传感技术用于检测银离子(Ag+)。无Ag+存在时,富C链吸附在纳米金表面,增加了纳米金表面的负电荷,从而增加了它们的排斥力,在一定盐离子浓度下保护纳米金不团聚,溶液呈红色。当Ag+存在时,富C链通过C-Ag+-C配对形成准双链结构,不能吸附在纳米金表面,没有DNA链保护的纳米金颗粒在一定盐离子浓度下发生团聚,颜色由红色变成蓝色。结果表明,Ag+浓度在0.5~6μM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1μM。同时,该方法还具有高的选择性和特异性,且简单、快速、成本低、便于普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