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媒体艺术对展示性公共空间的介入及重塑手段
【6h】

新媒体艺术对展示性公共空间的介入及重塑手段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从传统媒体到“第五媒体”

1.1.1 从活字媒介、声像媒介到新媒体

1.1.2 新媒体与信息化社会

1.2 展示性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其研究前景

1.2.1 内涵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3 困难和对策

1.3 展示性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1.3.1 展示性公共空间研究的历史及发展

1.3.2 新视角下展示性公共空间的研究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艺术

2.1 建筑设计中的传播学

2.1.1 传播的定义

2.1.2 传播的要素

2.1.3 传播的模式

2.2 媒介的定义

2.2.1 媒介即信息

2.2.2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2.2.3 时空多维度的“地球村”

2.2.4 媒介的种类

2.3 艺术也是一种媒介

2.3.1 传统的媒介

2.3.2 媒介形式的拓展

2.4 新媒体艺术的内涵

2.4.1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

2.4.2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展示性公共空间环境信息的表达

3.1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体验

3.1.1 体验的内涵

3.1.2 体验的要素

3.2 基于受众体验的环境信息

3.2.1 信息和信息类型

3.2.2 信息的获取

3.2.3 信息的加工

3.2.4 信息的传播

3.2.5 信息的反馈

3.3 新媒体介入下情境的塑造——环境信息的表达

3.3.1 场的建立和空间体验

3.3.2 表达要素

3.3.3 表达的主题

3.3.4 表达手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媒体艺术展示空间的重塑要求

4.1 展示性公共空间的转型

4.1.1 从形态到情态

4.1.2 功能转变

4.1.3 观看模式的改变

4.1.4 角色的改变

4.2 重塑后展示性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特征

4.2.1 功能构成的模糊性

4.2.2 传统空间逻辑的弱化

4.2.3 以“艺术”之名行“技术”之实

4.2.4 虚拟化空间对物质空间无形的依附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媒体艺术影响下展示性公共空间的塑造手段

5.1 对展示性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产生的影响

5.1.1 空间观念的转变

5.1.2 空间形态的适应

5.1.3 建筑的非固定场地

5.1.4 多功能空间的出现

5.1.5 建筑的智能化倾向

5.2 展示性公共空间的适应性研究

5.2.1 新媒体环境下所适应的空间形态

5.2.2 新媒体环境下的展示空间设计手法

5.3 现代新媒体艺术空间模式拓展的启示

5.3.1 城市展示空间

5.3.2 虚拟展示空间

5.4 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展开▼

摘要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传统的空间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过去真实可触的实体空间,渐渐被虚拟场景、网上社区等大量虚拟化空间或半虚拟化空间所代替。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体验,对展示性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展示性公共空间的本质是信息传播发生的场所,因此,不得不开始思考设计者、观众之间信息传达的有效性问题。在当前新媒体艺术在国内有了一定应用基础的背景下,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新媒体艺术展示的过程中如何高效传达环境信息,并关注由此造成的新媒体展示空间类型和相关空间形态、展示模式等方式的改变,进而分析其对展示空间的设计方法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实际建设中如何进行有益的尝试十分具有必要性。
  全文共分5章,其中重点为3、4、5章,结论部分对研究结果做了概括性总结。
  文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了研究目标和方法体系,构建了论文研究的逻辑框架,奠定了研究的基础,接着以传播学为基本切入点,探讨了空间设计中设计者和观众之间信息传达的基本要素和传播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新媒体艺术这种新兴媒介形式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展示性公共空间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包含了展品和人、设计者和参观者、空间和人、展品和空间的多重关系,环境信息的表达更多的是对人类真实体验的关注,如何塑造感人的情境,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新媒体艺术的介入下,展示性公共空间不论在形态、功能、观看模式还是角色上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通过对重塑后展示性公共空间的转变和特征的研究,作者在第四章对展示性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而在接下来的第五章,作者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应新媒体艺术形式和特征的空间形态,并对其设计手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在对前文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思考了展示性公共空间模式的拓展形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