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主义话语的变迁:从《俄事警闻》到《警钟日报》
【6h】

民族主义话语的变迁:从《俄事警闻》到《警钟日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民族主义与晚清民族主义

1.2.2 《俄事警闻》《警钟日报》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创办时的话语语境

2.1 《俄事警闻》创刊前革命派的民族主义话语表述

2.1.1 民族危机之下中国人民的反抗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1.2 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的民族主义话语

2.2 民族危机成为有识之士关注的重大话题

2.2.1 拒俄运动与日俄战争刺激下诞生的报刊

2.2.2 两报的政治立场

2.2.3 新知识分子成为两报民族主义话语的主导者

第3章 《俄事警闻》《警钟日报》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方式

3.1 诉诸情感的感性宣传方式

3.1.1 广告表达民族主义诉求

3.1.2 以揭露俄军暴行的消息唤起国人反抗意识

3.1.3 以漫画勾勒民族危难的状态

3.2 将评论作为理性宣传工具

3.2.1 利用评论说明挽救民族危亡的必要性

3.2.2 利用评论批判国人缺乏民族意识

第4章 《俄事警闻》以“拒俄”为中心的民族主义话语

4.1 创办报刊作为拒俄运动的宣传阵地

4.2 日俄战争爆发前报纸以“俄事”作为报道重点

第5章 《警钟日报》“排满”民族主义话语的急剧升温

5.1 报纸改名揭示的意义

5.1.1 报刊业务的变化与话题的扩展

5.1.2 报纸反帝宗旨的延续与“排满”意识的强化

5.2 报刊通过表达对清政府政策的不满表明“排满”立场

5.2.1 报纸的“拒俄”诉求与清政府中立政策的矛盾

5.2.2 西藏问题报道是对清政府对外妥协政策的揭露

5.2.3 满汉民族问题报道与满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

5.2.4 报纸的“排满”革命主张与“万福华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文章立足史料,考察了《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在拒俄运动与日俄战争时期的传播活动。这一时期的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主义被新知识分子接受并作为改造国家的武器。拒俄运动作为晚清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民族主义在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论文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为文本,以拒俄运动和日俄战争为线索,探讨了两报民族主义话语中心的变迁及其原因。
   1903年到1905年的晚清社会语境错综复杂,拒俄运动尚未平息,日俄又起争端,《俄事警闻》、《警钟日报》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首先,1903年末拒俄运动进入第三个阶段,《俄事警闻》的创刊本身就是运动的一部分,报纸自觉成为拒俄运动的宣传者,爱国拒俄是其民族主义话语的重要内容。
   其次,日俄战争爆发,对战争的态度成为报纸与清政府冲突对立的原因,中立政策导致报纸对清政府彻底失望,这也是报纸民族主义话语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战争爆发之后,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报纸改名为《警钟日报》。这之后,报纸突破了原来相对单一的话题限制,关注的话题扩展,报纸有关内政的报道比重增加,民族主义话语由“拒俄”向“排满”转移。
   第三,民族主义话语向“排满”的转变,实质是报纸已经对满清政权失去政治认同,“排满”是为实现民族主义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目标制造舆论。
   《俄事警闻》、《警钟日报》不仅是拒俄运动与日俄战争的记录者,而且还是民族主义话语的积极建构者。论文不仅可以展现《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在建构民族主义话语过程中的复杂历史背景,还可以把握《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在建构民族主义话语时的具体方法和特征,揭示不同阶段与事件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变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