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礁岛案评析
【6h】

白礁岛案评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1953年通信的法律效力

1.3.2 1953年以后的主权显示行为

1.3.3 白礁岛案中体现的国际法规则

1.3.4 对我国领土争端的启示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案情

2.1 基本事实

2.2 双方诉求及依据

2.3 法院的判决及依据

第3章 本案的争议焦点及评析

3.1 1953年通信法律效力的争议

3.1.1 马来西亚的主张

3.1.2 新加坡的主张

3.1.3 国际法院的认定

3.1.4 1953年通信法律效力的分析

3.2 主权显示行为法律效力的争议

3.2.1 马来西亚的主张

3.2.2 新加坡的主张

3.2.3 国际法院的认定

3.2.4 主权显示行为法律效力的分析

第4章 白礁岛案的判决对我国解决岛屿纷争的启示

4.1 根据出版物的目的、权威性等收集官方证据资料

4.2 举证时应注意“实际法’’原则的适用

4.3 主权显示行为都必须公开进行

4.4 有效控制不能适用我国岛屿纷争问题

4.5 禁止反言原则在我国岛屿纷争问题上的适用瑕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08年5月23日,联合国国际法院以12票比4票的结果把白礁岛判决给了新加坡,结束了新马长达29年的争夺。白礁岛案在国际法院所判的案例中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性,它是近代国际法院判决的为数不多的原始权利属于一方,而在有效控制下最终主权转移另一方的案件。虽然法院没有明确指出是依据什么国际法原则或者规则,但学术界几乎毫无例外的肯定有效控制和禁止反言原则在本案中的适用。本文从国际法院的各判决和国内外学者对白礁岛案件的研究成果入手,第一部分分析本案的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并归纳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案的基本事实,并阐述了双方诉求及法院判决依据;第三部分从争议双方、法院以及作者本身三个方面研究了本案的两个争议焦点,即1953年的通信及1953年以后双方的主权显示行为,同时通过对比着重分析了有效控制原则和禁止反言原则的基本条件要素在案件适用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在该案中适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第四部分从证据的收集、“实际法”原则的适用、主权显示行为的公开性、有效控制和禁止反言原则的适用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本案对南海问题的借鉴意义。近年来,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风起云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层出不穷。目前如何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问题。虽然目前中国政府并不愿意诉诸国际法院解决,但为了防止有关国家利用法律的漏洞故意创设法律事实以达到非法占有争议领土的目的,我国应该积极从各方面入手,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因此对白礁岛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透析国际法院在判案中所秉持的司法理念,为国内领土争端的法律解决途径提供更明确的指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