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新时期以来话剧创作和译介的美国形象
【6h】

中国新时期以来话剧创作和译介的美国形象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他中的自我:意识形态视野下的美国

第一节 表现意识形态的美国人

第二节 富含政治意味的美国

第三节 “文化中国”的塑造

第二章 金钱与梦想:经济视野下的美国

第一节 物质至上的“空虚”美国

第二节 乌托邦的梦想之地

第三节 原因探析

第三章 美国话剧在当代中国:译者视野下的美国

第一节 当代中国译介的美国话剧

第二节 译本选择的特点

第三节 译介话剧中的美国形象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关注新时期以来剧作家们对美国这个“他者”形象的想象和建构,并对译介到中国的当代美国话剧进行归类梳理,对译者选择这些话剧的原因以及话剧中人物形象呈现出来的变化进行探究。当代形象学研究在注重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互动关系时,更加侧重于形象创造主体的作用,同时,也强调要从文本中走出来,注重对创造了这个形象的文化体系的研究,特别注重研究社会对某一异国形象的集体阐释。从形象学的角度切入来研究话剧中的美国形象,不仅可以从一个独特视角来解读中国当代的话剧文学,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认识,还能挖掘出剧作家个人所属文化身份背后的思想情感碰撞,以及这些形象背后隐藏文化和现实意义,进而强化我们对自身主体的认识。
  在意识形态视野下的美国人和美国较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在话剧中。究其原因,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世界的影响可以从新时期以来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来看,内心世界的影响则来源于剧作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自“五四”以来对于国家贫弱而产生的一种深沉的救亡意识,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坚守。
  8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金钱、财富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似乎都已经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剧作家对于美国形象的构建呈现出比较矛盾的态度,塑造了关于“金钱”美国的双重想象——即在冰冷的金钱关系构筑下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物质富足、文化先进、精神自由的梦想之地。
  除了中国剧作家的原创作品,中国话剧舞台上还大量搬演了美国的话剧作品,尤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戏剧数量最多。对新时期以来中国译者更多选择译介美国话剧的原因以及这些话剧反映出来的译者主体性和当代中国的文化社会语境特点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任何对他者的观照都是为了更好地反思自我,通过对美国当代话剧的中译本的考察,是为了在参照中回归对我们自身的认识,是我们反思和重新认识自我,并使我们的文化得到更新的重要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