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平江县古祠堂建筑特点研究
【6h】

平江县古祠堂建筑特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

1.1.1 论文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区域概况及祠堂文化历史沿革

2.1 平江地区区域概况

2.1.1 平江县地理概况

2.1.2 平江县历史沿革

2.2 平江县域祠堂文化历史沿革

2.2.1 平江县姓氏发展

2.2.2 平江县宗祠建制

2.3 与宗祠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

2.4 平江地区建房信仰习俗

2.3.1 起首

2.3.2 放楼脚

2.3.3 升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江县祠堂建筑特点及成因分析

3.1 祠堂建筑环境

3.1.1 村镇祠堂选址

3.1.2 城市祠堂选址

3.2 功能特征

3.2.1 祠堂建筑功能的发展

3.2.2 现代化语境下祠堂建筑功能空间形态的改变

3.2.3 从功能出发的祠堂再生利用设想

3.3 平面布局特点

3.3.1 平面组成

3.3.2 平面形制特点

3.3.3 空间秩序特点

3.4 立面造型特点

3.4.1 立面形制

3.4.2 主要构成部分

3.4.3 其他装饰艺术

3.5 结构和构件

3.5.1 结构材料

3.5.2 结构类型

3.5.3 特殊木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江县现存民间祠堂遗存分析

4.1 平江县古祠堂建筑遗存概况

4.1.1 平江县古祠堂遗存区域分析

4.1.2 平江县古祠堂遗存时代分析

4.2 遗存解析

4.2.1 余氏家庙

4.2.2 余氏宗祠

4.2.3 方氏宗祠

4.2.4 江氏宗祠

4.2.5 邱氏宗祠

4.2.6 钟氏家庙

4.2.7 姚氏宗祠

4.2.8 李氏家庙

4.2.9 吴氏家庙

4.2.10 李氏宗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江县古祠堂的保护,改造与再利用探究

5.1 平江县县域内古祠堂保存现状及问题

5.1.1 社会性矛盾

5.1.2 城市形态发展产生的破坏性作用力

5.1.3 错误修缮措施形成的破坏作用

5.1.4 新旧混淆

5.2 平江县古祠堂保护修缮建议

5.3 平江县城市古祠堂现代化语境下改造与再利用

5.3.1 改造的出发点

5.3.2 祠堂建筑的特殊性

5.3.3 功能更替下城市祠堂的改造与再利用思路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宗祠建筑是基于祖先崇拜的固化产物。关于宗祠建筑的研究,多集中在在江西,山西,福建,广东,浙江等地,而湖南地区则多集中在在湘西湘南湘中地区,对湘东湘北地区研究尚为空白。湖南省平江县位于湖南东北区域,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位置,同时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调研过程中,发现其仍有较多古祠堂,且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后,对平江县古祠堂做了针对性研究。
  第一章:介绍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出归纳,界定相关概念,给出研究主要框架。
  第二章:分析平江县区域概况,在对其历史文化及与宗祠相关的非物质文化及建房习俗做归纳分析后,希望探索平江县地区宗祠建筑背后潜在文化因素。
  第三章:从祠堂建筑环境,功能,平面,立面与装饰,结构与构件五个方面来分析其建筑特点。并试图与“其他地区祠堂建筑”,“平江地区民居建筑”进行对比与类比分析。
  第四章:对平江县现存的10座古祠堂做详尽的调研分析,并通过表格图纸整理的方式,来总结归纳其差异性与共性。
  第五章:通过对平江县祠堂建筑现状进行分析后,对其保护与现代化语境下的改造利用提出思路探究。
  研究过程中,作者发现平江县古祠堂建筑在平面立面结构上都有有别于湖南其他地区及其他省份祠堂建筑的特点,其中田字形平面形制,罩亭的设计处理,及一些特别的结构构件都是平江区域所特有。同时,在特点研究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城市中宗祠类建筑的再利用提出了一种改造思路,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手法与历史空间的结合,使历史建筑在现代化生活中得以可持续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