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测度与提升建议研究
【6h】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测度与提升建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1.3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1.2.2制造业转型升级评价研究

1.2.3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1.2.4研究评述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2.1基础理论概述

2.1.1产业结构变迁理论

2.1.2全球价值链理论

2.1.3协调发展理论

2.2主要概念界定

2.2.1制造业转型升级

2.2.2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

2.3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测度理论体系框架

第3章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成效评价

3.1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评价指标筛选与阐释

3.2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成效评价模型构建

3.2.1评价方法对比选择

3.2.2复合关联熵物元评价模型构建

3.3我国制造业总体转型升级综合成效评价

3.3.1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成效纵向动态分析

3.3.2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横向比较分析

3.4省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成效评价

第4章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各系统成效协调程度分析

4.1制造业转型升级三大系统成效的耦合机理分析

4.2制造业转型升级三大系统成效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4.2.1耦合协调程度分析模型构建

4.2.2耦合协调程度划分标准

4.3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三大系统成效耦合协调程度分析

4.3.1我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三大系统成效协调程度分析

4.3.2省域制造业转型升级三大系统成效协调程度分析

第5章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提升建议

5.1全面弥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短板

5.1.1用速度补短板

5.1.2用质量补短板

5.2分类制定区域特色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

5.2.1“持续深入式”的第一梯队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

5.2.2“弥补短板式”的第二梯队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

5.2.3“重点攻关式”的第三梯队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

5.2.4“全面提升式”的第四梯队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

5.2.5“局部突破式”的第五梯队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

5.3整体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

5.3.1重点破除不利于内部系统协调发展的滞后型因素

5.3.2合理制定产业规划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

第6章研究总结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6.2创新点

6.3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展开▼

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工业化国家纷纷出台重振制造业战略,谋求制造业升级突破,以期在工业领域新一轮技术革新中抢占先机。而作为第一制造业大国的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环节;同时,传统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也造成我国能源匮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较低的产品附加值、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问题,使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业低端化”和“发展瓶颈期”的双重威胁。若想重拾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关键。 本文旨在深度剖析制造业转型升级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变迁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提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的衡量标准,并据此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进行界定分析;依据上述分析,本文创新性地设计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测度理论体系框架,并据此构建涵盖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系统的动力转换-结构优化-产业效益-生态效益-社会贡献的五维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据该体系,本文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各系统成效水平评价和各系统成效协调程度分析两方面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进行综合测度,以期帮助我国产业界和学术界加深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认识,进而为国家产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建议。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是在相关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测度理论体系框架。第三章主要构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基于此从全国总体纵向动态分析、横向国际对比分析及省域特征描述三个层面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各系统成效水平进行了评价。第四章主要是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三大系统耦合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各系统成效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结合上文测度分析结果提出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提升建议。第六章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创新点、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进行了分析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