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家庭自我的内涵、测量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初探
【6h】

大学生家庭自我的内涵、测量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文献综述

1.1西方的自我研究

1.1.1自我的内涵

1.1.2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1.2文化心理学框架下的自我研究

1.2.1自我建构理论

1.2.2关于中国人的自我的独特性的研究

1.3本土心理学的自我研究

1.3.1华人自我的研究

1.3.2儒家文化视角下中国人的自我

1.4中国人的家庭自我

1.5家庭主义(Familism)相关研究

1.6自我与亲社会行为

1.6.1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6.2自我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6.3家庭自我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2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已有研究的不足

2.2问题的提出

2.3研究意义

2.3.1理论价值

2.3.2实践意义

2.4研究设计

2.4.1研究目标

2.4.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4.3研究假设

3.1家庭自我概念内涵的理论分析

3.2大学生家庭自我访谈研究

3.2.1目的

3.2.2方法

3.2.3访谈内容的结果分析

3.3结果及讨论

4.1大学生家庭自我量表初测

4.1.1方法

4.1.2统计分析

4.1.3结果

4.2大学生家庭自我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2.1信度分析

4.2.2效度检验

4.2.3讨论

4.3大学生家庭自我的发展特点

4.3.1目的

4.3.2方法

4.3.3数据处理

4.3.4研究结果

4.3.5讨论

5大学生家庭自我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5.1目的

5.2研究假设

5.3研究方法

5.3.1被试

5.3.2工具

5.4数据处理

5.5研究结果

5.5.1相关分析

5.5.2回归分析

5.6讨论

6总的讨论

6.1家庭自我的内涵

6.2大学生家庭自我的特点

6.3大学生家庭自我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6.4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对中国人自我的研究一直以来沿用西方的理论框架,从中国本土文化的角度进行的自我研究还很缺乏。跨文化研究发现了中国人自我的独特性,认为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是互依型自我,从与家人的关系的角度认识自我是中国人自我认知的重要倾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发现了自我与家人在大脑表征上的重合,这些发现提示研究中国人的自我应当关注家庭。中国自古以来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于家的重视更使确定了中国人家庭自我存在的必然性和功能性,认为,基于与家人的天然联系的家庭自我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得以强化,并有可能扩展至家庭之外的领域,使中国人成为胸怀天下的人,从而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此,本研究试图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建构一套与中国人自我特点相适应的家庭自我理论体系。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一、构建家庭自我的理论维度;二、编制大学生家庭自我量表,并以此自编量表为工具探究大学生家庭自我的特点;三、初步探讨大学生家庭自我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初步构建了大学生家庭自我的4个理论维度,在此基础上对17名大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确立了大学生家庭自我的4个理论维度,并明确了其具体表现;在理论和访谈的基础上编写题项,形成初测问卷,经过初测得到大学生家庭自我正式量表,运用该家庭自我量表对7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家庭自我的特点,并初步探究大学生家庭自我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大学生家庭自我包含4个维度,分别是家庭整体性、关系亲密性、关系秩序性和家我一体性。 2.访谈研究表明大学生家庭自我具有4个维度,下面有15个子类别。 3.自编的《大学生家庭自我量表》具有4个维度,解释率为54.9%。与所选取的校标《社会取向自我观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78,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家庭自我的有效工具。 4.大学生家庭自我总均分为5.13,这表明大学生家庭自我在整体上处于中上水平;各维度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关系亲密性(5.49)>家庭整体性(5.42)>家我一体性(5.07)>关系秩序性(4.27)。 5.大学生家庭自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除关系亲密性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外,男生在家庭整体性、关系秩序性和家我一体性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家庭自我总分在年级上具有显著差异,大一得分显著大于大三、大四,大二的得分显著大于大四。大学生家庭自我在生源地上具有差异显著,在家庭整体性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家庭整体性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大学生;在家我一体性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大学生家庭自我总分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差异不显著。 6.大学生家庭自我与亲社会倾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64,p<0.01)。关系亲密性与亲社会行为各维度得分的相关相对更高;公开的亲社会行为与家庭自我相关更高,而匿名的亲社会行为与家庭自我各维度的相关极低。家庭整体性与亲社会行为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秩序性与亲社会倾向的相关相对较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