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类博卡病毒HBoV1基因组克隆及转录、翻译分子机制研究
【6h】

人类博卡病毒HBoV1基因组克隆及转录、翻译分子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引言

1.2人类博卡病毒的分类

1.3人类博卡病毒的流行病学

1.3.1人类博卡病毒的发病率

1.3.2人类博卡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

1.3.3人类博卡病毒的易感人群

1.3.4人类博卡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

1.4人类博卡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1.5人类博卡病毒的诊断方法

1.6人类博卡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6.1人类博卡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

1.6.2人类博卡病毒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1.6.3人类博卡病毒转录机制研究

1.6.4人类博卡病毒的体外培养

1.7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简介

1.8研究目的和意义

2.人类博卡病毒(mBoV1)的鉴定、基因组克隆及序列分析

2.1材料与方法

2.1.1样本的采集和预处理

2.1.2试剂、载体与菌株

2.1.3病毒DNA的提取

2.1.4 PCR鉴定

2.1.5HBoV1基因组克隆的构建

2.1.6基因组序列分析

2.2结果

2.2.2HBoV1基因组克隆的构建

2.2.3基因组序列分析

2.3讨论

3.HBoV1启动子活性分析及非结构蛋白对启动子的调控作用

3.1材料与方法

3.1.1载体、菌株与细胞系

3.1.2试剂

3.1.3引物设计

3.1.4重组载体的构建

3.1.5脂质体介导的转染

3.1.6蛋白表达的检测

3.1.7 HBov1启动子活性检测

3.1.8非结构蛋白对启动子的调控

3.2结果

3.2.1 PCR扩增产物检测

3.2.2启动子重组载体的鉴定

3.2.3非结构基因表达载体的鉴定

3.2.4蛋白表达的检测

3.2.5全长启动子活性检测

3.2.6启动子截短片段活性检测

3.2.7非结构蛋白NS1对启动子具有正调控作用

3.3讨论

4.HBoV1基因组转录、翻译机制初步研究

4.1材料与方法

4.1.1载体、菌株与细胞系

4.1.2试剂

4.1.3引物设计与合成

4.1.4细胞总RNA的提取

4.1.5 RT-PCR

4.1.6 RACE实验

4.1.7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P1蛋白定位

4.1.8 Southern-blot

4.2结果

4.2.1 NP1基因转录产物的检测

4.2.2 VP基因转录产物的检测

4.2.3HBoV1转录图谱的构建

4.2.4 NP1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内定位

4.2.5 Southern-blot检测病毒DNA复制

4.3讨论

5.HBoV1重组杆状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应用

5.1材料与方法

5.1.1载体、菌株与细胞系

5.1.2试剂

5.1.3重组杆状病毒Bac-HBov1的构建

5.1.4重组杆状病毒Bac-Bov-EGFP的构建

5.1.7重组杆状病毒Bac-HBoV1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录

5.1.8重组杆状病毒Bac-HBoV1转导哺乳动物细胞后NP1蛋白的翻译及定位

5.2结果

5.2.1重组杆状病毒Bac-HBoV1的构建

5.2.2重组杆状病毒Bac-Bov-EGFP的构建

5.2.3重组杆状病毒Bac-Bov-EGFP转导哺乳动物细胞

5.2.4两种系统效率比较

5.2.5重组杆状病毒Bac-HBov1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录

5.2.6重组杆状病毒Bac-HBoV1转导哺乳动物细胞后NP1蛋白的翻译及定位

5.3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呼吸道病毒是引发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目前仍有60%的小儿呼吸道疾病病理未阐明。2005年瑞典科学家Allander从患呼吸道疾病的婴幼儿感染样本中分离到一种新病毒,命名为人类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HBoV为单链、无包膜DNA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博卡病毒属。最近,在胃肠道疾病患者的粪便中又发现了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人类博卡病毒HBoV2、HBoV3和HBoV4。目前,由于未分离得到HBoV病毒粒子,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又受阻于难以获得病毒基因组末端回文序列(ITR),因此,对人类博卡病毒的研究多局限于流行病学方面,而有关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报道甚少。本实验采集患有呼吸道疾病婴幼儿痰液样本,从中鉴定出人类博卡病毒(HBoV1),构建病毒基因组中间大片段克隆(缺少ITR),并获得包含HBoV1基因组的重组杆状病毒。以构建的克隆及重组杆状病毒为工具,对该病毒的转录机制、蛋白表达、启动子活性及病毒非结构蛋白对该启动子的调控作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人类博卡病毒感染途径和致病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将促进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 采用PCR扩增方法,以人类博卡病毒的NP1基因作为目标基因,对2007年10月-2009年3月收集的94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检测。941份标本中共检测到33份HBoV阳性扩增产物,阳性率为3.51%(33/941),且在所检出的阳性样品中,1岁以下婴幼儿样品共有24份,占阳性样72.7%,表明人类博卡病毒的敏感人群为1周岁以下婴幼儿。以检测的阳性样本DNA为模板,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含有HBoV中间大片段基因组克隆,命名为WHL-1,基因组序列比对为HBoV1型,序列全长5299bp(GenBank Acession NO.GU139423)。运用BLAST分析该病毒株与GenBank中HBoV1基因的同源性,结果显示WHL-1病毒株与目前报道的其他几株人类博卡病毒有高度同源的基因组序列。目前为止还未得到病毒基因组的末端回文序列。 PCR扩增人类博卡病毒左端唯一启动子区,分别构建病毒启动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载体:pGL3-pBoV-EGFP/pGL3-Basic-pBoV,转染哺乳动物细胞,通过检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和荧光素酶活性定性并定量研究人类博卡病毒启动子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活性。结果显示,启动子在试验细胞中都具有活性,且比强启动子巨细胞病毒启动子(Cytomegalovirus,CMV)活性更高,在293T细胞中HBoV1启动子活性是CMV的4-5倍。将252bp启动子序列截短成7段,克隆到pGL3-Basic载体中,通过测定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发光值检测各片段的活性,我们发现1-95nt序列对启动子活性无影响,而96-145nt区域对启动子活性有很大影响,推测该区段为转录调控区域。通过共转染试验,发现在被转染的293T和HeLa细胞中,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对HBoV1启动子具有反式激活作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实验证实启动子活性增强2-3倍,推测NS1蛋白在病毒转录过程中发挥作用。 通过RT-PCR及RACE实验,我们在pWHL-1质粒转染的293T细胞中检测到NP1基因的转录产物。两个转录子的起始位点都位于186nt处,在mRNA1中,只发生一次剪接(供体位点在241nt处,受体位点在2236nt处),在mRNA2中,发生两次剪接(第一次位于241nt、2044nt处,第二次位于2164nt、2236nt处);发现两个不同的NP1mRNA多聚腺苷酸位点,分别位于3233nt和3389nt。Southern blot试验显示,pWHL-1质粒转染的细胞中未发生病毒DNA复制,进一步证明ITR结构对病毒DNA复制是必需的,且HBoV1启动子为早期强启动子。启动子在试验细胞中启动病毒NP1基因转录并翻译,产生的非结构蛋白NP1定位在细胞核中。 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包含HBoV1中间大片段的重组杆状病毒Bac-HBoV1及包含启动子-EGFP片段的重组杆状病毒Bac-Bov-EGFP。通过流式细胞仪统计发绿色荧光的细胞,我们发现在试验的多数哺乳动物细胞中,重组杆状病毒Bac-Bov-EGFP的转导效率比重组质粒pGL-pboca-EGFP的转染效率高,如相对转染效率较低的A-549细胞,重组杆状病毒的转导效率达到50%-60%。由于操作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昂贵且对细胞有毒性的转染试剂,又可通过昆虫细胞扩增得到大量重组杆状病毒粒子,该系统为转染效率较低细胞接纳外源基因提供更为优化的平台。同时,构建的重组杆状病毒Bac-HBoV1转导293T、HeLa和A549细胞,都可检测到HBoV1-NP1基因的转录及表达,与pWHL-1质粒转染细胞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该系统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