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应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6h】

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应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问题缘起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2.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1.研究创新

2.研究不足

(五)概念界定

1.公共政策分析

2.量化分析

一、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应用现状

(一)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应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主要评价维度

2.评价指标解释

3.研究方法与文献选取

(二)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研究规模现状

1.论文数量

2.分析主体

(三)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研究方式现状

1.理论结合

2.数据资料收集

3.量化工具选取

4.结果分析

(四)政策分析与政策实践互通渠道建设现状

1.分析成果交流渠道

2.政策实践参与渠道

二、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研究规模制约

1.量化成果数量有限

2.研究主体发展失衡

(二)研究方式制约

1.理论结合深度有所欠缺

2.研究目的界定较为模糊

3.数据资料来源相对单一

4.量化分析模式普遍缺失

5.分析结果表述不够清晰

(三)渠道建设制约

1.成果展示渠道制约

2.实践参与渠道制约

三、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应用有限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研究规模制约的原因

1.学科发展不充分

2.技术准入门槛高

(二)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研究方式制约的原因

1.量化分析总结研究不足

2.量化分析框架构建缺失

(三)公共政策量化分析渠道建设制约的原因

1.政策信息互通阻滞

2.政策制定参与限制

四、提升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应用性的可行对策

(一)扩大研究规模:加强公共政策分析学科建设

1.扩大高等教育学科点设置,增强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2.鼓励多层次人才培养,促进研究主体间的相互交流

(二)改进研究方式:构建公共政策量化分析框架

1.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目标确立

2.量化分析方法与政策问题的适配

3.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

4.政策分析结果的解读

(三)拓宽互动渠道:多层次政策分析与政策实践互通渠道建设

1.信息互动渠道

2.主体参与渠道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尽管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80年代政策分析被引入内地以后,我国这一学科领域内的量化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分析近六年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研究成果可知,许多不同学科领域内的量化方法被引入公共政策分析,并在应用种类和应用方式上都呈现出多样化和加速发展的态势。 公共政策分析历经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其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的范式特征愈发凸显。规范性、科学性方面的缺失,决策机制的限制以及分析主体间信息交流的滞涩都制约了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学术研究成果经由政治系统转化为政策实践的可能,这显然有悖于政策分析学科建立的应用性初衷。本文通过梳理2007年——2012年我国政策分析领域的量化研究成果,构建了应用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分析制约我国现有公共政策量化分析成果得以应用的主要因素,并从扩大研究规模、改进研究方式和拓宽应用渠道三个角度提出了建议。 本文除绪论外,一共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构建测评指标体系,基于近六年的研究成果,从研究规模、研究方式以及研究与实践互通渠道建设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成果的应用水平。 第二部分基于应用现状从成果数量、研究主体两个方面总结了研究规模方面的制约因素;从理论结合、数据资料收集、量化工具选取、结果分析四个方面总结了研究方式方面的制约因素;并从成果展示渠道、实践参与渠道两个方面总结了互动渠道建设方面制约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成果得以应用的因素。 第三部分从学科建设、技术门槛、研究总结、框架构建、政策参与、信息交流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应用有限的原因。 第四部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扩大量化分析规模的可行建议;结合西方的政策分析理论以及统计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的量化方法,构建了涵盖“目标确立、问题适配、数据处理、结果解读”四个步骤的量化分析框架;从主体参与及信息沟通的角度,针对当前政策量化分析成果难以作用于政策实践的现状提出了可行建议。 第五部分作为文章的总结,系统归纳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需要改进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研究视角上,从研究规模、研究方式与互动渠道三个层面来论述,相对全面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在应用方面的现状及制约因素。(2)在对策建议上,结合既有的政策分析框架理论,构建了一个将理论、模式与量化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框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