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周代皖境三地历史文化论析
【6h】

周代皖境三地历史文化论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论题意义

1.选题缘由

2.论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周代皖境历史文化整体研究

2.西周皖境历史文化研究综述

3.春秋皖境历史文化研究综述

4.战国皖境楚文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写作思路与概念界定

1.研究方法

2.写作思路

3.概念界定

(四)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主要内容

2.创新点

二、周代皖境的区域环境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

3.气候

4.自然资源

(二)人文环境

1.历史传统

2.文化生态

3.民族分布

三、西周时期皖境三地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面貌

(一)淮北地区

1.淮北的周王朝封国

2.淮夷、南淮夷、徐夷与群舒关系考释

3.淮北的徐国

4.淮北地区的文化

(二)江淮地区

1.群舒与淮夷小国

2.淮夷与周王朝的战争

3.江淮地区的文化

(三)江南地区

1.考古发现

2.文化

3.族属

(四)西周时期皖境三地历史文化发展异同及其原因论析

1.异同

2.原因

3.结论

四、春秋时期皖境三地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面貌

(一)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1.春秋早期

2.春秋中期

3.春秋晚期

(二)春秋时期淮北地区的文化

1.徐文化的考古发现

2.徐文化的面貌

(三)春秋时期江淮地区的文化

1.群舒部族与群舒文化

2.楚人入皖与皖境楚文化

(四)春秋时期江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五)春秋时期皖境三地历史文化发展的异同及其原因论析

1.异同

2.原因

3.结论

五、战国时期皖境三地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面貌

(一)战国时期皖境的历史

1.战国早期

2.战国中期

3.战国晚期

(二)战国时期皖境的文化

1.楚文化遗存

2.楚文化面貌

3.多元一体文化的初步形成

(三)战国时期皖境三地历史文化异同及其原因论析

1.异同

2.原因

3.结论

六、周代皖境三地历史殊途同归的客观性和文化多元一体的必然性

(一)自然环境

(二)民族关系

(三)政治格局

(四)文化形态

(五)经济状况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周代,皖境(今安徽)三地,即淮北、江淮与江南地区,历史变迁上呈现出殊途同归的发展特征,文化面貌上则出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向。
  西周时期,淮北北部为周王朝封国范围,淮北南部及江淮地区为淮夷分布区,江南地区为南方越民族分布区。周王朝以强大的实力迫使皖境各族称臣纳贡,将皖境三地都纳入了势力范围。然而,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三地在历史变迁和文化面貌上出现了不尽相同的发展趋向。历史变迁方面,除周王朝势力外,三地还存在着淮夷、南方越民族等其他势力。周王朝在皖境的统治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多种势力在三地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西周中期以后,随着周王朝国力的衰落,周文化在皖境的影响也开始减弱。与此同时,三地出现了地方文化因素逐渐增强的趋势。
  春秋时期,皖境三地在历史变迁上开始出现殊途同归的发展趋向。这种趋向总体表现为,三地都经历了从方国林立走向局部统一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西周王朝灭亡后,皖境内的淮夷诸国都取得了独立。但是,到春秋中期,吴、楚等国强势进入皖境,淮夷诸国先是被吴、楚控制,进而被逐一灭国。这样,皖境出现了局部统一的历史形态。文化面貌上,三地开始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春秋早中期,徐文化、群舒文化、吴越文化等本地文化都较为发达。但是,到春秋中期以后,三地的本土文化随着楚文化的进入而衰落,只残留了部分文化因素。同时,楚文化在三地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开始成为主流文化。这样,多种文化因素并存于皖境三地,初步融入了楚文化之中,皖境三地在文化发展上趋于多元一体的面貌。
  战国初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吴国在皖境的土地尽归越人。但是,战国中期越国为楚国所败,皖境绝大部分地区成为了楚国的疆土。皖境三地在历史变迁上出现了楚国基本统一皖境的局面。此后,皖境由楚入秦,再由秦入汉,始终伴随历史发展的潮流,成为中华大一统帝国的一部分,殊途同归的过程最终完成了。文化发展上,随着楚国在皖境统治的逐渐稳定,皖境的楚化程度渐进加深,楚文化很快成为了皖境的主流文化。同时,旧有的各种文化因子也完全融入了皖境楚文化之中。皖境在文化上呈现出以楚文化为主流,多种文化融合的文化面貌,多元一体文化初步形成了。
  周代皖境三地历史变迁的殊途同归与文化发展的多元一体,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通过对周代皖境三地的自然环境、民族关系、政治格局、文化发展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深入探析,可以得出皖境三地具有历史变迁殊途同归的客观性和文化面貌多元一体的必然性的结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