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语义类创造性问题自发解决过程的神经加工模式
【6h】

语义类创造性问题自发解决过程的神经加工模式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认知加工过程理论

2.2 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神经机制

2.3 参与语义类创造性问题自发解决的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及各脑区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2.4 自发 VS.诱发——创造性问题解决的不同方式

2.5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3 预实验 反转歇后语谜题材料的编制

3.1 研究目的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 研究一 反转歇后语谜语白发解决的脑连通

4.1 研究目的

4.2.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程序

4.2.4 行为数据处理

4.2.5 脑电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分析

4.4 讨论

5 研究二 反转歇后语谜题自发创造性解决脑区定位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材料

5.2.4 行为数据处理

5.2.5 行为数据结果

5.2.6 fMRI数据收集

5.2.8 fMRI数据分析结果

5.3 脑成像数据结果讨论

5.3.1 前额皮层

5.3.2 梭状回

5.3.3 扣带回

5.3.4 小脑

6 总讨论

6.1 反转歇后语谜题作为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实验材料

6.2 语义类创造性自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脑机制

6.3 本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7 结论

8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回望历史,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造,创造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以来一直都吸引着无数研究者的目光。然而,在人类关于创造浩如烟海的研究中,对于创造活动是怎样产生,产生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很明确的理论能够解释清楚。大脑,人身上最神秘的“黑匣子”,被认为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司令部同时也是孕育创造的母体。那么,研究大脑对创造思维活动的加工机制,揭开创造性思维过程在大脑中如何运作的神秘面纱,对于更深层次地了解创造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前人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研究特别是语义类创造性问题,通常采用的呈现线索诱发被试产生问题解决的思路的研究范式。具体到顿悟类语义问题,实验通常呈现提示线索或者直接呈现问题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催化顿悟,从而对顿悟过程进行研究。然而这种诱发范式,并不能还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这一范式更多的是一种“领悟”的过程,采用自发的研究范式才较为贴合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虽然自发范式符合创造性的本质,然而其问题解决时间较长,成功解决的概率较低都限制了该范式的实验研究。
  先前研究有用采用歇后语作为顿悟问题的实验材料,但是因为歇后语自发解决难度较大,已有研究都采用诱发的范式。本研究预实验部分从歇后语生成的过程入手,提出反转歇后语谜题。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样例学习,反转歇后语谜语能够以被试自发解决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新颖率(基于材料特性,答案没有正误之分)解决。
  先前的研究已经提出包括额叶、颞叶、前扣带回和海马在内的创造性语义问题解决的神经机制模型,研究一采用EEG方法,记录了被试在产生新颖观点前某些时刻的波形,通过偶极子溯源定位分析发现:在问题成功解决前2s这一刻右半球额区和颞区都有更多的偶极子分布,表明额区和颞区激活程度较高。而当时间延续到问题成功解决前1s这一刻时,偶极子分布主要位于额区,表明此时新颖联结已经成功产生,被试已经有了答案,不需要再通过额叶调节两侧颞叶的。特别是右侧颞叶负责的非突显语义信息的加工。左半球则不存在上述变化过程,同样的当问题以寻常(非新颖)方式解决时,大脑两半球不存在变化程度和方式上的差异。结果支持了模型的信息选择部分。
  研究二采用fMRI技术,实验设计部分针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引入适宜性这一维度,将试次根据被试的自评结果分为四类。组分析结果表明,新颖相对于不新颖条件,大脑在左右半球的前额皮层,左半球的梭状回以及右半球的扣带回都表现出更高的激活程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