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红火蚁觅食行为学及毒饵诱杀系统研究
【6h】

红火蚁觅食行为学及毒饵诱杀系统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文献综述

1.1 红火蚁的巢群组成及功能

1.1.1 蚁巢特征及功能

1.1.2 卵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1.1.3 工蚁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1.1.4 雄蚁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1.1.5 有翅雌蚁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1.1.6 蚁后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1.1.7 幼蚁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1.1.8 蛹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1.2 红火蚁的行为研究

1.2.1 生殖行为

1.2.2 觅食行为

1.2.3 斗争行为

1.3 红火蚁的防治技术研究

1.3.1 化学防治

1.3.2 植物检疫

1.3.3 生物防治

1.3.4 物理防治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红火蚁工蚁等级的划分及采食能力比较

2.1 工蚁分级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2 红火蚁不同等级工蚁采食能力比较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3 红火蚁巢间斗争能力的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虫源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型工蚁与小型工蚁比例为1:1的结果

3.2.2 大型工蚁与小型工蚁比例为1:2的结果

3.2.3 大型工蚁与小型工蚁比例为2:1的结果

3.2.4 不同蚁巢大型工蚁间的斗争结果

3.2.5 不同蚁巢小型工蚁间的斗争结果

3.3 讨论

4 红火蚁巢间相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虫源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蚁后对幼蚁的羽化率

4.2.2 工蚁对幼蚁的哺育羽化率

4.2.3 蚁后与工蚁的相容性

4.2.4 工蚁与有翅繁殖雌蚁的相容性

4.2.5 不同蚁巢相容性结果

4.3 讨论

5 红火蚁有翅雌蚁的产卵行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虫源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光对有翅处女雌蚁产卵量的影响

5.2.2 工蚁存在对有翅处女雌蚁产卵量的影响

5.2.3 幼蚁存在对有翅处女雌蚁产卵量的影响

5.2.4 有翅处女雌蚁数量对有翅处女雌蚁产卵量的影响

5.3 讨论

6 红火蚁与土著蚂蚁的种间竞争能力比较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室内不同等级工蚁斗争能力比较

6.1.2 野外红火蚁与土著蚂蚁种类对食物的竞争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室内红火蚁斗争结果

6.2.2 野外红火蚁与土著蚂蚁对食物的竞争结果

6.3 讨论

7 红火蚁迂巢行为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虫源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对照

7.2.2 挖巢对蚁巢的影响

7.2.3 灌水对蚁巢的影响

7.2.4 灌药对蚁巢的影响

7.3 讨论

8 红火蚁食物选择性的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区设置

8.1.2 诱集成分

8.1.3 红火蚁对不同配比2组分饵料的选择性

8.1.4 红火蚁对初选2组分饵料和多组分饵料的选择性

8.1.5 数据统计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红火蚁对不同配比2组分饵料的选择性

8.2.2 红火蚁对初选2组分饵料和多组分饵料的选择性

8.3 讨论

9 五种药剂对入侵红火蚁工蚁的毒性试验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虫源

9.1.2 试验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五种单剂对红火蚁工蚁的室内毒力测定

9.2.2 Y+A混剂对入侵红火蚁的毒性试验

9.2.3 Y+A混剂的室内驱避作用试验

9.2.4 Y+A混剂在红火蚁工蚁间的传递

9.3 讨论

10 Y+A诱杀剂与其他毒饵的传毒和诱食效果比较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虫源

10.1.2试验方法

10.1.3数据分析

10.2 结果与分析

10.2.1不同毒饵的毒性传递比较

10.2.2不同毒饵的诱食效果比较

10.3 讨论

11 红火蚁毒饵野外药效试验

11.1 材料与方法

11.1.1供试毒饵

11.1.2试验区设置

11.1.3试验方法

11.2 结果与分析

11.2.1施用毒饵Ⅰ对蚁巢及巢体内虫体的影响

11.2.2施用毒饵Ⅱ对蚁巢及巢体内虫体的影响

11.2.3施用毒饵Ⅲ对蚁巢及巢体内虫体的影响

11.2.4施用Y+A混配诱杀剂对蚁巢及巢体内虫体的影响

11.3 讨论

12 食物投放技术对红火蚁诱集数量的影响

12.1 材料与方法

12.1.1试验区选择

12.1.2试验方法

12.2 结果与分析

12.2.1诱饵投放后检测时间的确定

12.2.2诱饵投放距离对红火蚁诱集数量的影响

12.2.3诱饵体积大小对红火蚁的诱集结果

12.2.4诱饵投放时间对工蚁的诱集数影响

12.2.5诱饵放置方位对红火蚁诱集数量的影响结果

12.3 讨论

13 自制红火蚁毒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1 材料与方法

13.1.1毒饵的急性毒性实验

13.1.2毒饵对土著蚂蚁多样性的影响

13.2 结果与分析

13.2.1毒饵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13.2.2毒饵对土著蚂蚁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13.3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红火蚁(Solenopsis invcita Buren)属膜翅目,蚁科,切叶蚁亚科,火蚁属。原产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2004年传入中国以后,专家们采用了火烧、挖巢浸泡、机械破坏、蚁巢熏蒸、蚁巢沸水处理、蚁巢灌药、毒饵诱杀等方法紧急处理红火蚁蚁巢以期达到控制红火蚁的进一步扩散,但处理过的地区红火蚁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加速了红火蚁的扩散。本研究着眼于红火蚁在中国发生区内的的入侵行为特点,筛选出了有效的引诱剂和毒杀成分,并将制成的毒饵与目前使用的其他毒饵进行诱杀效果比较,还研究了毒饵投放的最佳条件,且在试验该毒饵野外防治效果的同时做出了毒饵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评估。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红火蚁入侵行为学研究
   红火蚁的巢体间有明显的领域行为,一巢红火蚁要占据另外一巢的领地,必将发生激烈的斗争,斗争的总体趋势是,大型工蚁更倾向于发起主动攻击,相互斗争时的大小工蚁数量基本相同,但斗争后小型工蚁的死亡数要显著大于大型工蚁。而斗争的结局并非一方完全取代另一方,可以融合,发生并巢现象。
   室内观察红火蚁有翅雌蚁的产卵行为发现,有翅处女蚁后的产卵高峰出现在脱离原蚁巢的第10d和第14d,且在有无光照、有无幼蚁、有翅处女雌蚁存在条件下的总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而工蚁的存在对有翅处女雌蚁的产卵量有显著差异。
   室内观察红火蚁与小黑蚁斗争行为发现,红火蚁的小型工蚁比中型和大型工蚁更倾向于发起主动攻击,但是与小黑蚁打斗后小型工蚁的死亡数要显著高于大型工蚁的。此外不同类型的红火蚁工蚁的斗争力都要强于小黑蚁的。野外观察红火蚁与土著蚂蚁种类对食物的竞争,结果显示红火蚁和土著蚂蚁种类可以共同生活在同一领地,红火蚁与土著蚂蚁种类的竞争主要经过食物的掠夺,红火蚁通过土著蚂蚁的觅食道发现食物,等待同伴并达到一定数量后在食物上快速爬行干扰其它蚂蚁的取食,然后驱赶并释放信息素,最后完全占领。
   采取人为捣毁、灌水、灌药等方法处理红火蚁蚁巢,并不能有效控制红火蚁的种群数量,反而会惊扰红火蚁,使其发生迁巢,会加速红火蚁种群的扩散。
   2.红火蚁毒饵的研制
   通过对几种引诱剂的筛选发现,玉米粉+20%M+30%N+15%白砂糖和玉米粉+20%M+30%N+10%色拉油对红火蚁的诱食效果最为明显。
   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氧威和氟虫脲在各个观测时段对红火蚁大小型工蚁的毒杀效果不明显。吡虫啉在药后3天对小工蚁就已表现出很高的毒杀活性,毒杀效果比较迅速,但对大型工蚁的毒杀效果不明显,且毒杀活性变化不大。药剂A和Y对红火蚁大小型工蚁的毒杀效果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增强,药后6天对大小型工蚁开始发挥显著的毒杀活性。Y+A混剂的5个配比中,(1:4)Y+A混剂对红火蚁大、小型工蚁药后1d、3d、6d和9d的CTC值均显著大于100,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且毒杀效果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增强。在诱饵搬运量和诱集工蚁数上,50μg/g、100μg/g、200μg/g、400μg/g的Y+A混剂诱饵与各自对照诱饵均无显著差异。
   Y+A混配毒饵的传递性试验结果表明,传毒3d时,400、200μg/gY+A混配毒饵对应的受毒小工蚁死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诱饵的;传递6d时,400、200μg/gY+A混配毒饵对应的受毒大工蚁死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诱饵的。此外,传毒工蚁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加快Y+A混配毒饵的传递速度。
   3.Y+A混配毒饵的野外防治效果
   野外施用100、200、400μg/g Y+A混配毒饵结果表明,第5周的全巢死亡率分别为65%、79%和83%。野外比较4种毒饵结果表明,毒饵Ⅰ导致大量工蚁和一些有翅繁殖蚁死亡,全巢死亡率达47%。毒饵Ⅱ导致28%的蚁巢死亡和8%的蚁巢发生了迁移。毒饵Ⅲ仅导致少量工蚁死亡,并且所有蚁巢在1周后都发生了迁移。Y+A混配诱杀剂的蚁巢死亡率达86.7%。
   4.诱杀剂的投放技术
   引诱剂野外诱集红火蚁结果显示,最佳诱杀条件为:引诱剂投放在距离土丘基部到50cm范围内;投放时间在早晨露水干后至中午前;投放方式为点投;诱集点以少为宜。
   5.Y+A混配毒饵的安全性评估
   Y+A毒饵对小鼠无毒,并在毒饵野外投放试验后对土著蚂蚁种类的调查显示,该毒饵对土著蚂蚁种群并没有较大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