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F1代仔稚鱼发育和摄食特性研究
【6h】

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F1代仔稚鱼发育和摄食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文献综述:仔稚鱼发育和摄食研究

1.1 鱼类杂交育种的研究和养殖现状

1.1.1 鱼类杂交研究进展

1.1.2 鱼类杂交养殖现状

1.2 鱼类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研究

1.3 鱼类消化系统发育研究

1.3.1 组织发育研究

1.4 摄食特性研究

1.4.1 食物组成及转食期

1.4.2 摄食节律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鲐(♂)杂交目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受精卵

2.1.2 取样与观测

2.1.3 有效积温的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杂交鲌受精卵的特征

2.2.2 胚胎发育的时期

2.2.3 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描述

2.2.4 胚后发育过程的时期及外部形态描述

2.2.5 稚鱼期鳞片形成过程的描述

2.3 讨论

2.3.1 受精卵的形态特征

2.3.2 胚胎发育阶段

2.3.3 胚后发育阶段

2.3.4 胚后发育阶段的划分

第三章 杂交鱼自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鱼及取样

3.1.2 组织学HE染色

3.2 结果

3.2.1 口咽腔及食道的发育

3.2.2 肠道的发育

3.3 讨论

第四章 池养条件下的杂交鲌F1代仔稚鱼摄食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鱼及取样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

4.2.1 仔稚鱼生长

4.2.2 食性及转食期

4.2.3 摄食节律

4.3 讨论

小 结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实验以丹江口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池养第4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杂交F1代为研究对象,对其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观察,并进一步研究了仔稚鱼的消化道组织学发育和摄食特性,主要结果如下:
   1.对F1胚胎及胚后发育研究表明:受精卵近圆形,淡黄色,直径0.86 mm-0.95mm,受精后1 h40 min,吸水膨胀,卵径可达1.00 mm-1.30 mm;发育过程由七个阶段组成: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神经胚阶段和出膜阶段,并可进一步分为29个发育分期;在24℃-25℃温度条件下,受精40 min后开始第一次卵裂,受精后26 h大部分仔鱼发育完毕,刚出膜的仔鱼全长为4.50 mm-5.05 mm,发育总积温为647.7℃·h;胚后发育过程分为仔鱼和稚鱼两个阶段:仔鱼阶段为从出膜至腹鳍形成,历时288 h,稚鱼阶段为从腹鳍形成至鳞片长齐,历时240 h。刚出膜的仔鱼无游泳能力,鱼体透明,出膜后104 h仔鱼能平游,且仔鱼口裂明显,具备摄食能力并开始摄食。鱼类胚胎阶段是个体生活史的开端,该时期的个体较脆弱,是生活史中重要的发育环节。因此掌握胚胎期的发育过程及发育时序不仅丰富了关于鲌鱼早期阶段的基础资料,而且也为鱼苗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
   2.对1日龄-30日龄仔稚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HE染色,观察了口咽腔、食道及肠道组织学发育特征。结果表明:3日龄仔鱼分化出口咽腔、食管和肠道;5日龄仔鱼,口咽腔出现味蕾,口腔瓣膜,肠道开始出现褶皱和纹状缘;9日龄时口咽腔和食道基本发育完善;12日龄时,嗅囊出现,肠道开始出现弯曲,进而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肠道在30日龄发育基本完成。鱼类消化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对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其生理功能发育,进而有助于制定出符合鱼类生理功能发育规律的育苗策略。
   3.杂交鲌F1代仔稚鱼在出膜后生长迅速,从5日龄的6.68±0.87mm发育至30日龄的27.61±5.51mm,体长体重关系方程为W=0.0061L3.2452(W:体重;L:体长)。在转塘之后,5日龄-7日龄仔鱼还处在混合营养期,此时仔鱼的饵料生物规格占其口径长度的20%-30%,6日龄-16日龄主要饵料生物是枝角类和桡足类;18日龄稚鱼的饵料生物转变为摇蚊成虫及其幼虫等小型底栖动物。杂交鲌F1代的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节律属白天摄食型:8日龄和30日龄仔稚鱼皆主要在白天时段(8:00-17:00)摄食,夜间摄食少或不摄食。8日龄仔鱼在14:00-17:00出现一个摄食高峰,30日龄稚鱼的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5:00-8:00和14:00-17:00时段。鱼类早期阶段的摄食是决定其能否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杂交鲌早期阶段生长和摄食的研究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投喂策略进而提高育种过程中鱼苗的成活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