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疑似桃流胶病菌N2的分类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6h】

疑似桃流胶病菌N2的分类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桃流胶病研究进展

1.3 病原菌孢子捕捉

1.4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1.5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1.6 Neofusicoccum parvum的形态特征及导致的植物病害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孢子捕捉仪的工作原理

2.3 病原菌孢子的培养纯化和检测

2.4 N2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2.5 菌株的纯化及分生孢子的诱导

2.6 N2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2.7 N2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2.8 温度对N2菌株生长的影响

2.9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N2菌株的鉴定结果

3.2 N2菌株致病性测定

3.3 温度对N2菌株生长的影响

4 结论

4.1 N2菌株的鉴定结果

4.2 N2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4.3 N2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

5 讨论

5.1 Neofusicoccum parvum的鉴定

5.2 Neofusicoccum parvum的诱导产孢方法

5.3 Neofusicoccum parvum 的致病性测定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课题资助项目

展开▼

摘要

桃(Prunus persica L.)在我国广泛种植,桃流胶病(Peach tree gummosis)是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侵染成年桃树和幼龄桃树,主要引起树干、主枝流胶,阻碍树体的生长发育,降低果实的品质和产量。葡萄座腔菌属真菌(Botryosphaeria)是造成桃流胶的主要病原菌,已公开报道的湖北省的桃流胶病菌有 Fusicoccum aesculi、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Diplodia seriata。本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果树试验基地捕捉到的病原菌孢子和五年生‘春雪’桃为研究材料,对所捕捉到的孢子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得到 N2菌株,通过观察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再结合系统发育分析和致病性测定,对N2菌株进行鉴定。主要结果如下:
  1. N2菌株的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与已知的桃流胶病菌F. aesculi、L.theobromae和D.seriata不完全相同。N2菌落整体呈不规则圆形,培养初期菌丝块周围生长较慢,菌丝还未长满培养皿之前呈环形,气生菌丝为白色絮状,后期菌落逐渐变为墨绿色直至黑色,菌丝发达,培养20 d之后可在菌落中观察到散生或聚生的黑色颗粒状分生孢子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为无色透明、初期无隔、近椭圆形至梭形状,一端近尖或两端钝圆,在老熟时变为1-2分隔的褐色孢子,大小为11.2-18.8(13.7)μm×4.9-9.9(6.1)μm,长宽比为2.3±0.2。菌株在13-33℃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初步推断N2为葡萄座腔菌属的Neofusicoccum parvum。
  2.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用特异性引物对ITSl/ITS4、EF-728F/EF-986R、Bt2a/Bt2b对ITS、EF1-ɑ、β-tubulin三个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利用测序数据和PAUR*4.0软件构建出N2菌株的系统发育树,鉴定其属于N.parvum。
  3.离体接种和田间接种N2菌株,均能在枝条上观察到病斑和流胶现象,对病健交界处的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再分离,得到其纯培养后,可得到性状与 N2菌株相同的菌,根据柯赫氏法则确定N2菌株属于桃流胶病的致病菌。离体接种N2菌株到‘春雪’桃当年生木质化新梢,接种第2d出现明显的椭圆形至圆形的红褐色凹陷病斑,发病率100%,病斑平均长度为6.88 mm,接种第7 d病斑平均长度为8.04 mm,部分接种点出现流胶现象,而对照无症状。田间接种‘春雪’桃一、二、三年生枝条出现明显病症的时间较长,但在接种两周后发现一年生枝条有褐色病斑和流胶症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