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研究——基于武汉市某高校本科生的调查
【6h】

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研究——基于武汉市某高校本科生的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心理卫生素养的概念

1.3.2 心理卫生素养的评估

1.3.3 心理卫生素养的状况研究

1.3.4 心理卫生素养提升的研究

1.3.5 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疾病观的常识模型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心理卫生素养概念

2.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思路

2.4 创新之处

2.5 研究方法

2.5.1 资料收集方法

2.5.2 资料分析方法

3 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现状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取样及实施过程

3.2.3 研究工具

3.2.4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识别

3.3.2 大学生对心理疾病原因的认知

3.3.3 大学生对心理疾病后果的认知

3.3.4 大学生对心理疾病处理方法的认知

3.3.5 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态度

3.4 结论与讨论

4 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提升对策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访谈提纲

4.2.3 资料收集过程

4.2.4 资料分析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提升的目标

4.3.2 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的影响因素

4.3.3 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干预的关键内容

4.3.4 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提升的途径及方法

4.4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心理卫生素养是关于人们识别、管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与观念。本研究所采用的心理卫生素养的内容结构包括对心理疾病相关的知识性观念和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态度两部分。第一部分涵盖对心理疾病的识别、原因、后果和处理方法的知识性观念;第二部分包含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良好的心理卫生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处理自身或他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卫生素养的研究将为如何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信念、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使用和降低心理疾病的损害等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包含两部分:研究一旨在通过问卷法来了解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二针对研究一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访谈法,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提出提升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获得以下发现:
  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1)73.2%、62.8%、72.8%、82.7%和76.1%的大学生能分别将强迫症、社交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焦虑症正确界定为心理或精神问题;36.9%、10.8%、20.8%、1.4%和3.4%的大学生能分别将以上五种具体类型的心理疾病正确标签为分别强迫症、社交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焦虑症。(2)大学生认为“个人性格和思想观念问题”和“压力很大”是导致心理疾病的最重要原因,其次为“心情不好或长期压抑”、“经历了挫折打击”、“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社会风气与社会环境的原因”和“家人感情或家庭氛围不好”,大学生认为“大脑有问题或身体缺陷”和“季节气候原因”导致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不大。(3)大学生认为心理疾病最可能导致的疾病后果是“心情不好,自己很痛苦”,其次为“给家人增加经济和精神负担”、“事业难以成功”和“做极端的事,伤害自己或危及生命”,大学生认为心理疾病不太可能导致“一辈子完了”、“神经错乱,脑子不管用了”和“失去家人,被社会抛弃”的疾病后果。(4)大学生最认同的心理疾病处理方法是“自己放松,释放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让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使自己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和“接受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其次为“加强学习或做自己喜欢的事”、“向亲友倾诉”、“家人亲友的陪伴与开导”、“让他自己多锻炼身体、加强营养”和“国家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大学生认为“让家人管制或进行政治改造”对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作用不大。(5)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情感反应中的“同情,为他们难过、惋惜”成分最突出,对患者的行为倾向中的“理解支持,对他们表示关爱”和“包容他们,愿意帮助他们”成分最突出,大学生表示不大可能对心理疾病患者产生“歧视甚至欺负他们”和“幸灾乐祸,甚至嘲笑他们”的行为倾向。
  研究二:结合研究结论,并采用个案访谈法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主要从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培育的对策。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提升的目标主要包含三方面。其一,提升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识别、预防和应对能力;其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整体精神状态;其三,促进社会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关注和包容。(2)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早期的成长经历和患者接触等个体因素;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心理疾病观念等家庭因素;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健康教师师资情况等学校因素;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和政府或社会对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的人财物支持等社会因素;媒体新闻有关心理疾病的负面报道等媒体因素。(3)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干预的关键内容主要针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降低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态度。(4)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提升的途径主要包含自我干预、家校联合干预、社会干预和互联网或媒体干预。(5)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提升的对象应主要针对性别为男、民族为汉和专业为自然科学类的大学生。
  研究结论:(1)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正确界定率较高,正确疾病标签率较低,心理健康教育或宣传应加强大学生对常见类型心理疾病的症状识别;大学生认为“个人性格和思想观念问题”和“压力很大”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认为心理疾病最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心情不好,自己很痛苦”;大学生最认可的心理疾病处理方法是自助和专业求助,其次为非专业求助;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态度较正面积极。(2)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的提升策略主要包含提升的目标、影响因素、干预的关键内容和提升的途径四个方面内容;其主要提升对象应针对性别为男、民族为汉和专业为自然科学类的大学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