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6h】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特色与创新

2. 研究区概况

2.1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2.2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社会概况

2.3 发展概况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与原理

3.3技术路线(流程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4.2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内部演化规律

4.3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4.4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模拟

4.5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对区域生态环境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age Change,简称LUCC)已成为生态环境研究中的重点问题。经过多年发展,人们对LUCC的研究结合了多领域与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如景观生态学、空间信息技术、数理统计知识等,除了能从时空尺度上掌握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还能更深入分析变化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制,并通过建立模拟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为对其后续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区内自然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生态科研价值与休闲游憩功能。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区只有部分区域得到重点保护,其他区域则管理粗放。近年来,随着人为活动加剧致使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发生着变化,为了解保护区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与驱动因素,本文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LUCC研究。
  本研究利用2001、2008与2015年三期Landsat不同时期的影像数据,在Erdas、Arcmap操作平台上解译影像,通过Fragstats与Excel计算指数,研究了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各地类的内部演化规律、景观动态变化分析、趋势预测及LUCC的驱动因素。得到以下研究结果:
  (1)竹林与乔木林是研究区的基质景观。核心区与缓冲区内以林地为主,主要人为活动区域在实验区内。研究区的东北部是重点保护区域,植被覆盖率高,中部及西南部土地利用破碎度大,林场与乡镇周边地类变化较大。
  (2)2008~201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频繁。多种地类向道路转变,耕地大量转变为建设用地,乔木林与竹林转出面积大多变为道路,建设用地主要转为林地,水域面积增多的来源主要是耕地与建设用地。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3)在2001年到2015年期间,研究区景观类型的团聚程度降低、分离度提高、景观异质性增强。这说明人为活动对景观的集中影响减弱,但是人为开发建设使这些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区内的分布更为广泛。总体来说研究区景观内部的复杂性有所增加,有利于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
  (4)趋势预测结果表明:道路面积逐年递增且增幅较大,耕地面积削减严重,建设用地面积呈递减趋势,减幅逐渐缩小,乔木林与竹林面积都呈增减交替,波动不大。预测结果有局限性,仅供参考,应结合实际,密切观察。
  (5)根据驱动因素分析可得,低海拔、平缓坡地区的建设用地、道路增加,说明人们为了便于生活、出行,更倾向于向地势平坦的地区迁移。中高海拔、急陡坡地区人为干扰减少,林地面积增加,有利于生态恢复。人为干扰地区扩大,主要由于道路增加,但部分区域的干扰强度减小了,高干扰区域向东风林场一带集中。
  此外,定性分析的驱动因素还有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生态修复相关规划、产业调整与旅游活动。
  (6)最后,笔者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明确划分人为活动区域;利用3S技术建立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加强动植物资源的调查与保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