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昆虫病原线虫和植物抗虫性的粘虫绿色防控方法研究
【6h】

基于昆虫病原线虫和植物抗虫性的粘虫绿色防控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粘虫的发生与为害

2粘虫的主要防治方法及发展趋势

3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离与鉴定

2.1引言

2.2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离

2.3昆虫病原线虫的分子鉴定

2.4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昆虫病原线虫对粘虫致病力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结果与分析

3.4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抗粘虫玉米品种(系)的研究

4.1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结果与分析

4.4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项研究的创新点

5.3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为害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广泛分布。幼虫杂食性,可危害16科104种以上植物,对玉米、小麦、水稻、谷子等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幼虫暴食期可将作物的叶片吃光,咬断谷物穗子导致作物严重减产;粘虫成虫迁飞性极强,因此危害具有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是一种重点防治的农业害虫。本研究从建立绿色防控技术入手,研究了生防因子昆虫病原线虫(EPNs)对粘虫幼虫的控制作用,室内观测了分离到的嗜菌异小杆线虫廊坊品系对粘虫幼虫致死率,并比较了同其它昆虫病原线虫对粘虫幼虫致死率的差异;同时鉴定了不同玉米品种(系)对粘虫生命参数的影响,筛选出了具有应用价值玉米品种,为粘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物质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中试基地实验田采集土样中,从中分离到了一种昆虫病原线虫,采用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到的线虫进行鉴定。通过被寄生的大蜡螟幼虫呈现红色,判断为异小杆属线虫(Heterorhabditis spp),对线虫侵染期幼虫进行观察描述与H. bacteriophora种相近,提取DNA,PCR扩增、测序后使用NCBI进行Nucleotide匹配,结果显示与H. bacteriophora一致率达98%。综合形态、侵染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发现的线虫暂定为嗜菌异小杆线虫廊坊(LF)品系。⑵通过比较不同品种(系)的昆虫病原线虫对粘虫幼虫的致死作用,发现供试品种对粘虫幼虫均有致死作用,其中嗜菌异小杆线虫 LF品系对粘虫幼虫的致死作用最强。进一步对嗜菌异小杆线虫 LF品系对粘虫作用的最适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剂量的侵染期线虫对3龄幼虫的致死率不同,当剂量达到200 Ijs/ml时,致死率达到86%,再增加剂量时,致死率不再显著增加;嗜菌异小杆线虫LF品系对粘虫3~6龄的幼虫具有不同的致死作用,致死作用幼虫随龄期的增加而减弱。实验发现,致死效果最好的线虫品种嗜菌异小杆线虫LF品系最适寄生温度为25℃左右。因此,嗜菌异小杆线虫LF品系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生防资源。⑶在供实验的31个玉米品种中,发现“世宾338”、“并单39”对粘虫生命参数具有较大的影响。粘虫幼虫取食“世宾338”玉米叶片后,粘虫幼虫无法完成生长发育,在幼虫阶段就会全部死亡;用“并单39”玉米叶片饲喂粘虫幼虫时,不但会影响幼虫的死亡率,而且对生长发育及成虫寿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蛹重也显著低于其它品种饲喂的蛹重。可见,“世宾338”和“并单39”两个玉米品种对粘虫的抗性最强。

著录项

  • 作者

    刘乙良;

  •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 学科 农业推广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黄求应,李克斌;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鳞翅目害虫;
  • 关键词

    粘虫; 玉米; 绿色防控; 致死率;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