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道国技术外溢、吸收能力与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6h】

东道国技术外溢、吸收能力与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代理获取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竞争空前激烈,技术成为决定企业竞争结果的关键因素,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日益突出。我国企业也加快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步伐,但获取海外技术的总体成效并不如意。探讨如何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获取海外技术,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是改善我国企业“走出去”经营绩效的现实需要。 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出发,运用数理模型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四个部分对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为理论述评。回顾对外直接投资传统理论后,认为传统理论强调跨国企业相对于东道国企业拥有以垄断性技术为核心的特定优势,很难解释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然后提出无技术优势企业概念并将其界定为技术水平落后于国外企业的国内技术领先企业,并将相关的研究梳理为两类:一类从竞争策略角度论述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是否拥有特定优势没有必然联系。大多数研究从寡占反应或交换威胁战略阐述对外直接投资,但无法说明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如何发生,隐含的前提是最初进行FDI的企业拥有优势因而通常被视为传统研究的补充;少数研究注意到技术扩散,但在研究中无形地夸大了技术扩散对缺乏优势企业的作用而解释有限。另一类从技术外溢角度进行研究,部分研究继承了第一类的思想。以技术外溢的空间局限性为基础,以技术落后企业吸收能力满足获取先进企业的技术外溢要求为前提,通过完全信息的双寡头古诺均衡分析说明落后企业因国内外整体润的最大化而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类研究因前提违背技术获取型企业吸收能力满足要求不具有一般性的实践而无法被普遍认可。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首先引入东道国行业需求增长性,拓展Wang andBlomstrom(1992)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型阐述无技术优势企业获取东道国技术的作用机制: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选择东道国需求平稳增长且技术学习困难不大的行业,通过对产品市场的竞争,先进企业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学习形成正反馈,导致技术外溢的持续产生和获取。然后从两个方面深化既有的技术获取型FDI 理论研究。当存在单向技术外溢时,引入企业R&D 活动。若无技术优势企业R&D 活动只是相对于先进企业处于劣势时,二者相互作用导致溢出程度较大,后者将限于国内经营而无技术优势企业因技术寻求而对外直接投资;若前者R&D 活动的强度非常小和效率极低,导致技术外溢的程度极低,前者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无技术优势企业因交换威胁战略和技术寻求动机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当二者存在双向技术外溢时,考虑溢出在企业内部的不完全转移影响。若先进企业限于国内经营时,双向技术外溢提高了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额外成本临界值,其增加幅度随溢出程度的增加而扩大,而无技术优势企业溢出转移能力的提高促进对外其直接投资的发生;若先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只有在较小的技术差距和溢出程度范围内,无技术优势企业才可能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溢出程度的提高,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额外成本临界值增加。 最后,针对既有研究的缺陷,根据共识将企业吸收能力构造为自身R&D 产出的函数并将自身R&D 活动对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视为吸收能力效应,构建完全信息的三阶段两国双寡头古诺模型阐述无技术优势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所要求的条件:若不考虑吸收能力对溢出获取的影响时,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只存在于溢出程度较小的范围;若考虑吸收能力,对于相同的溢出程度,吸收能力作用使无技术优势企业的R&D 投资增加,且无技术优势企业的国际市场选择策略是吸收能力效应强度的函数,无技术优势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只存在强效应范围内。 第三部分选择京东方和三星电子所进行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验证第二部分的结论。总结我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 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结论对政府和企业提出相应的对策,还说明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这构成第四部分的内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