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共性技术扩散机理与政府行为研究
【6h】

共性技术扩散机理与政府行为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自身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使得国际竞争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共性技术对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产业共性技术是技术创新链条上的基础环节,是我国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能力的捷径。世界科技政策的发展动向和产业共性技术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以及扩散方面的重要地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产业共性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这些研究大多主要针对共性技术的外部性所导致的供给不足进行的,而针对共性技术如何进行扩散、扩散的特征、机理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有学者关注,我国对共性技术的研究也是近几年的事,而且大都关注的是共性技术的供给不足和政府在供给中如何发挥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但是一项技术创新本身,对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技术经济系统进化和高级化。并且由于产业共性技术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和支撑地位,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共性技术的创新供给问题,还需要对其扩散的过程、特征、机制等进行研究,从而为研究提高共性技术扩散的效率和速度、促进共性技术的有效扩散提供政策支持思路。本文正是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尝试对共性技术的扩散机理进行一些研究,也希望这些研究能使我国政府在关注共性技术研发的基础上,也应认真思考如何在共性技术的扩散中发挥积极作用。而这才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本文对共性技术扩散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认识和描述共性技术扩散现象出发,研究的是共性技术扩散的一般过程、特征、机制、规律及影响因素;二是从提高共性技术创新扩散速度、操作和控制共性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出发,研究的是影响、改善和促进扩散过程的途径及政策措施,实现扩散过程一定程度的控制和优化。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和意义。一项创新只有在社会上大量推广之后才能产生其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理解共性技术创新扩散遵循的规律以及扩散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或机制,对于政府从宏观上把握共性技术创新过程十分重要。 本文综合运用了技术创新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为指导、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比较归纳研究与抽象演绎研究相结合的集成方法,围绕共性技术扩散的相关影响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的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了共性技术的扩散要素,对政府在共性技术扩散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政府在共性技术扩散中应具有的功能,为政府制定有效决策提供了依据。 (2)共性技术扩散实现的基础、特征、过程与机理是由共性技术知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本文在分析共性技术知识属性的基础上,从知识的隐性与显性及其相互转化揭示了共性技术扩散的知识特征。技术扩散的路径与方式取决于共性技术的知识特征,而共性技术扩散的空间和效率又取决于技术知识的存量与流量,共性技术的知识扩散是将某一领域获得的知识推广并应用与其它领域的知识存量增长与知识主体间的转移、扩散过程。 共性技术知识扩散具有网络性特征及网络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揭示出共性技术的人际网络效应、锁入效应、极效应,并提出了共性技术创新知识扩散的主动外溢策略。 (3)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并借助博弈论的纳什均衡理论论证了政府介入共性技术扩散的必要性,根据政府在共性技术扩散中的介入程度,将政府在介入共性技术扩散中的模式分为政府强制推广、政府补贴和市场作用、市场自发作用三种模式。进而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相关理论,针对共性技术扩散的三种不同模式分别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扩散者的增加,共性技术的交易成本则降低,最终政府和社会的总收益最大化,因此作为最大受益者的政府不仅要弥补共性技术的供给不足,更应在共性技术的扩散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的结果为政府应积极参与共性技术扩散提供理论依据。 (4)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系统动力学扩散模型分析,揭示了共性技术扩散的系统动态特征,提出了影响共性技术扩散的效率变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