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网络编码的多播信息流研究
【6h】

基于网络编码的多播信息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3论文研究重点

1.4论文组织结构

2基于线性空间的多播信息流建模

2.1基于线性空间的信息流度量

2.2研究模型和基本概念

2.3多播网的信息流分析

2.4小结

3信息流上的网络编码构造算法

3.1网络编码算法

3.2网络信息流的新型编码方式

3.3实验仿真

3.4小结

4结合网络编码的混播交换机研究

4.1研究模型和问题描述

4.2基于网络编码的交换机

4.3半确定式在线网络编码算法

4.4小结

5基于帧交换的信息流调度

5.1研究背景和问题描述

5.2基于帧的信息流调度

5.3基于网络编码的调度算法优化

5.4小结

6有损信道的网络信息流编码

6.1研究背景

6.2多感知中继研究模型和理论分析

6.3基于网络编码的编码中继机制

6.4小结

7总结和展望

7.1全文总结

7.2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3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关系

附录4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展开▼

摘要

网络传输自TCP/IP协议诞生并取代原始ATM交换方式以来,数年来未有大的改动。2000年,Ahlswede、Cai和Li等人提出“网络编码”的新概念,将网络上的信息处理技术带入了新的时代,尤其对于网络多播场景,通过网络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融合后,可大幅度提高多播传输速率。网络编码技术使得多播网络传输上的研究主题由信息内容分发转变成信息容量界定。然而,在以数据包作为网络信息传输和处理载体的传统方式中,由于存在传输冗余过大、处理复杂度高和理论建模较为繁琐等问题,难以应对未来社会网络规模大、用户多和信息业务多样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势必将被以信息流作为信息承载和网络交换的基本单位这种新型方式所取代。因此,本文以信息流在多播网络的表现形式和应用方式为主题展开研究。
  如今的网络信息流已不再是ATM时代狭义上的信息流,而是广义上基于网络信息论的、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且难以简单用香农定理量化的信息承载方式。它具有易统计、易处理、易纠检错和低损耗的特点,更能适应未来超大规模网络通信的需求。另外在实际网络的应用中,这一概念将和其他类型的学科技术交融,如图论、排队论。
  基于以上思想,本文首先分析多播网络下网络编码的本质和网络信息流的定义,然后研究信息空间的自由度、信息流的新型网络编码算法以及在实际网络系统中的应用。基于网络编码的网络信息流在理论上可以达到网络多播的传输最大流,实际中则需要结合各种理论知识建模、设计适合不同多播场景的传输机制,最终逼近理论极限。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线性空间对多播网络的信息流建模,进而基于此信息流模型对多播网络的容量进行分析,并通过与最优路由算法下的多播传输进行各方面性能比较,展示网络编码给多播网络带来的增益和优势。然后,通过对网络编码的各种算法进行比较总结,提出以网络信息流为处理对象的新型网络编码算法,即混洗网络编码。该算法可有效降低编码和解码的复杂度。
  第二,结合图论,将混播交换上的阻塞问题转化为基于信息流的改进冲突图(Enhanced Conflict Graph)上的着色问题,分析网络编码解决此类问题的原理并推出结合范德蒙矩阵而形成的半随机网络编码方式,弥补以往在交换结点(本文以网络交换机为例)上运用网络编码技术的缺陷,使编码复杂度大幅度降低。
  第三,分析应用网络编码技术的交换机所对应的基于帧的改进冲突图,通过提取信息流和分析信息流内网络编码的实质,揭示原有调度算法无法高效支持网络编码算法的实质,从而提出编码驱动的交换机调度算法,增加信息流内网络编码的机会,达到进一步提升交换吞吐率的目的。
  第四,在多感知中继这一协同通信模式下,应对无线媒介容易信息丢失后冗余重传这一问题,对通过不同感知信道的信息划分得到网络信息流并建模;提出基于无线信道的信息流熵估计机制,和缓存编码算法的编码感知传输协议,从而有效减少冗余,显著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通过对多播信息流流的建模和理论分析,本文验证网络编码对网络传输改进的有效性,然后对各类应用场景建模,基于网络编码的思想进行信息流建模并设计传输机制,显著地提高了实际网络的传输速率和处理效率。基于理论分析,本文还分别引用实验数据对所提的算法机制进行了验证。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同时表明,采用信息流建模的方式对多播任务设计调度算法和传输协议,更有利于网络编码在实际网络的融合,进一步减少传输中信息冗余度,提高传输效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