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洛夫诗歌对精神家园的寻找
【6h】

论洛夫诗歌对精神家园的寻找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心灵原乡”的寻找

2.1 失去原乡

2.2 乡愁之思

2.3 文化之恋

3 精神超越的寻找

3.1 精神困境

3.2 超越生死的诗思

3.3 找寻“真我”的禅思

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洛夫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诗人,漂泊一生,拥有独特的人生际遇和特殊的生命体验,其“两度流放”的人生际遇,精神失位的生命体验使他一生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寻找。他的诗歌是这种际遇和体验的外化,因而也独具个性,其诗歌创作触及到人类漂泊的根性及自我对精神家园的寻找,而且深入到对“我”的寻找。
  从大陆漂泊到台湾,从中国漂移到北美,遭遇生命的“二度流放”,伴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动,诗人深感回归无望;又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失位,诗人深感文化失衡,由此而产生了精神无所皈依,家园丧失的危机。这种无所皈依的生命浮躁,无所追寻的文化虚空,致使洛夫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一个精神灵魂的皈依之所——“心灵原乡”,而乡愁的表达无疑是走进“心灵原乡”的一种途径,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与反思无疑是治疗失衡的文化心灵的一种方式。
  对心灵原乡的寻找,包含着对亲人的思念、故土的眷念、文化的缅怀、历史的反思,可以暂时缓解诗人丧失精神家园的危机,但是由于战争对生命的摧残,由于诗人对时间的知解,引发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对生命意义的虚无感;又由于坏境的错位所引发的诗人“失我”的身份焦虑,成了诗人挥之不去精神困境。这使得诗人重新寻找超越这些精神困境的出路,而最终在东西方文化里找到了超越生死,获得意义的途径;超越身份获得“真我”的方式。诗人在里尔克和庄子的“死生互化”中找到了超越死亡的途径;在西方的虚无精神中悟到了生命过程本身的意义;在禅宗的“不执”,“物我”、“顿悟”中找到了超越身份获得“真我”的方式。找到了自己永久的精神家园,超越了这种由漂泊所引发的精神困境。
  通过洛夫的诗歌创作探讨其寻找精神家园的征程,不仅能发掘暗藏在人类精神深处的漂泊困境,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重建理想的精神家园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张会荣;

  •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书婷;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诗歌;
  • 关键词

    文学诗歌; 洛夫; 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