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产品内分工下的贸易附加值研究——以我国加工贸易为例
【6h】

产品内分工下的贸易附加值研究——以我国加工贸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文献综述

1.3研究思路和内容

1.4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2 产品内分工下的贸易利益分配

2.1产品内分工的含义

2.2产品内分工程度的测量指标

2.3产品内分工下的贸易利益分析

2.4贸易附加值模型

3 我国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实证研究

3.1模型设定

3.2变量说明

3.3计量分析

3.4回归结果分析

4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4.1主要结论

4.2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壁垒、交通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等也不断下降,国际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方式,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这种分工的主要特点是指在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序或区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这种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形式成为世界贸易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展中国家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而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贸易顺差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而各种解释所关注的焦点最终都是在分工和贸易中利益分配的多少。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介绍了产品内分工的相关理论,并试图阐明产品内的分工利益来源和贸易利益分配的决定因素,且推导出了计算产品内分工程度的指标公式和分工价值链上的附加值度量指标公式,以便进行相关定量分析;然后从实证角度,在“东亚-中国-美国”的产品内分工模式下,以我国的加工贸易为例,分析了我国在该生产链条上获得贸易附加值的多少及其影响因素,指出规模经济和产品内分工程度与贸易附加值都正相关,但我国相对美国的市场竞争力与贸易附加值负相关,这说明我国在国际市场中还相对缺乏竞争优势,而且还发现我国劳动密集型部门获得的附加值要多于资本密集型部门,这表明我国参与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仍然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避免被长期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迫切需要对我国加工贸易进行转型升级;最后,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何转型升级,结合本文相关分析,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