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缬草萜内酯对体外诱导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6h】

缬草萜内酯对体外诱导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FeNTA体外诱导肝星状细胞增殖的方法,观察缬草萜内酯A、B、C三种成分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从而探讨该物质在体外是否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方法:1.增殖抑制实验:采用体外实验方法,将含3%小牛血清的DMEM传代培养的HSC悬液接种于96孔板,1×104-100μl/孔,培养至近单层贴壁后吸出旧培养液(移液器不可接触孔底),分别加入含3%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正常对照组)、含3%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0.1mmol/L FeNTA(模型组)、含3%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0.1mmol/L FeNTA+秋水仙碱0.5ug/ml(阳性对照组)、含3%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0.1mmol/L FeNTA+缬草萜内酯A、B、C(50μg-100μg-200μg-300μg-400μg/ml)各五个浓度组(实验组),每孔加药量为10μl,每组设置3个复孔,继续培养36h,弃上清后每孔均加入5mg/ml的MTT溶液20ul,37℃,继续孵育5小时,吸弃孔内MTT液,每孔加入150μl DMSO,在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分钟,使结晶物充分溶解。选择570nm波长,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测定各孔光吸收值(OD值),每孔重复测3次,记录中位值,计算抑制率。
  2.抗氧化实验:将含3%小牛血清的DMEM传代培养的HSC悬液接种于24孔板,5×105-500μl/孔,培养至近单层贴壁后吸出旧培养液,分别加入含3%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正常对照组)、含3%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0.1mmol/L FeNTA(模型组)、含3%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0.1mmol/LFeNTA+VitE50μmol/L(阳性对照组)、含3%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0.1mmol/L FeNTA+缬草萜内酯A、B、C(50μg-200μg-400μg/ml)各三个浓度组(实验组),每孔加药量为20μl,每组平2孔,继续培养36h后取上清液,根据试剂盒上实验方法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各组SOD、MDA的吸光度,再依据公式计算SOD活力及MDA含量。
  结果:1.抑制增殖实验:缬草萜内酯A(400μg/ml、300μg/ml、200μg/ml), B(400μg/ml、300μg/ml、200μg/ml、100μg/ml),C(400μg/ml、300μg/ml、200μg/ml、100μg/ml、50μg/ml)组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他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草萜内酯A400μg/ml组、B(400μg/ml、300μg/ml)、C(400μg/ml、300μg/ml、200μg/ml)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300μg/ml组及B200μg/ml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2.抗氧化实验:
  2.1.SOD活力:缬草萜内酯A、B、C各组的SOD活力均高于模型组,其中A400μg/ml组、B(400μg/ml、200μg/ml)、C(400μg/ml、200μg/ml)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200μg/ml组、C50μg/ml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50μg/ml组、B50μg/ml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除A50μg/ml组、B50μg/ml组外的各组均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缬草萜内酯C400μg/ml组的SOD活力高于阳性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余各组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表明C400μg/ml组抗氧化作用强于维生素E组,而其余各组作用均不及维生素E组。
  2.2.MDA含量:缬草萜内酯A、B、C各组的MDA含量均小于模型组,其中A50μg/ml组、B50μg/ml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0μg/ml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除A50μg/ml组、B50μg/ml组外的各组均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缬草萜内酯B400μg/ml组及C400μg/ml组的MDA含量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B400μg/ml组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400μg/ml组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余各组MDA含量均高于阳性对照组,A400μg/ml组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400μg/ml组抗氧化作用强于维生素E50μmol/L浓度组,A400μg/ml组、B400μg/ml组抗氧化作用可能与维生素E组相当,而其余各组作用均不及维生素E组。
  结论:1.缬草萜内酯A、B、C不同浓度对次氮基三醋酸铁诱导的HSC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存在一定剂量依赖趋势,即随着药物作用浓度增加,抑制作用越强。从三种成分的抑制率来看,C的抑制效果最强,B次之,A作用最弱。
  2.缬草萜内酯A、B、C在不同浓度(A50μg/ml、B50μg/ml组除外)均有一定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当给予不同浓度A、B、C后,MDA的水平降低,而SOD水平升高,且存在一定剂量依赖趋势,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SOD活力逐渐升高,MDA含量逐渐下降。
  3.缬草萜内酯A、B、C相同浓度比较,C成分的抗氧化作用明显强于A、B,而B成分作用稍强于A,但在50μg/ml组时A、B、C三种成分抗氧化作用无明显差异。
  4.缬草萜内酯C400μg/ml组的SOD活力高于阳性对照组,MDA含量低于阳性对照组,且差异显著,说明C400μg/ml组抗氧化作用强于维生素E50μmol/L浓度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