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变迁中的“村官”媒介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1949-2014年)为例
【6h】

社会变迁中的“村官”媒介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1949-2014年)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村官”的研究现状

1.2.2 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理论

1.3.1 形象学理论

1.3.2 框架理论

1.4 研究方法

1.4.1 内容分析法

1.4.2 文本分析法

2 “村官”媒介形象框架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

2.1 “村官”媒介形象研究设计

2.1.1 样本载体选择

2.1.2 样本跨度选择

2.1.3 样本抽取方式

2.1.4 类目建构方式

2.2 村官媒介形象框架分析

2.2.1 报道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

2.2.2 报道对象:仍以年长男性为主

2.2.3 报道主题:重在挖掘优秀典型

2.2.4 报道倾向:正面为主宣传性强

2.3 小结

3 各阶段“村官”媒介形象变迁——基于文本分析法

3.1 “意识”觉醒期(1949-1956年):媒介形象较为单一

3.1.1 时代背景

3.1.2 农村工作的繁琐使“村官”成为了“全能大家长”

3.1.3 党性工作的渗透使“村官”成为了“思想觉悟者”

3.2 “政治”泛化期(1957-1977年):单一形象逐渐转为群体形象

3.2.1 时代背景

3.2.2 “唯上是从”价值观的出现使“村官”变为政策的“绝对执行者”

3.2.3 “泛政治化”阶级观的凸显使“村官”变为基层的“积极革命者”

3.3 “经济”发展期(1978-2002年):群体形象淡出个体形象凸显

3.3.1 时代背景

3.3.2 个人价值的凸显使“村官”变为效仿的“榜样树立者”

3.3.3 个体意识的觉醒使“村官”变为农村的“创收谋利者”

3.4 “精神”彰显期(2003-2014年):个体性外加立体性多元呈现

3.4.1 时代背景

3.4.2 大学生村官的出现促使“村官”媒介形象愈受社会关注

3.4.3 大学生村官的融入促使“村官”变为村民的“可靠代理人”

3.4.4 大学生村官的融入促使“村官”变为村民的“精神领航员”

4 “村官”媒介形象变迁梳理及原因探寻

4.1 “村官”媒介形象变迁梳理

4.2 “村官”媒介形象变迁原因分析

4.2.1 宏观层面:政治力量是“村官”形象变迁的最重要因素

4.2.2 宏观层面:经济力量促使“村官”形象呈现更具效果性

4.2.3 宏观层面:公众力量促使媒介塑造“村官”形象多元化

4.2.4 微观层面:媒介功能从宣传到新闻本位的转化使“村官”形象更真实

4.2.5 微观层面:“村官”自身队伍的扩充和角色变化使“村官”形象更丰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作为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而村干部又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他们来落实,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需要他们来密切,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更需要他们带领。可以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好坏与村干部的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
  但是,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造就了村级“两委”(村支部、村委会)干部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为改善农村基层组织落后面貌,并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发展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国家自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的目标,此后,一批批代表新风貌的大学生开始融入“村官”队伍,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政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对于这个颇具中国特色媒介符号的“村官”形象,它有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特征,同时它在被建构以及传播的过程中一直在变迁和更新。本次研究意图在对“村官”媒介形象进行历史性梳理的基础上,来分析“村官”形象变迁的阶段差及其深层次动因。
  在具体研究中,本文立足于新闻学理论和框架理论,以《人民日报》1949-2014年的“村官”报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内容分析及文本分析两角度出发对村官媒介形象进行分析。在内容分析法中,本文从报道数量、对象、主题及倾向四个维度出发,对“村官”媒介形象进行了框架分析,从而推导出1949-2014年《人民日报》塑造的“村官”媒介形象特征及变迁轨迹;利用文本分析法时,本研究结合历史背景对四个阶段中《人民日报》所呈现的“村官”媒介形象分别做出梳理。
  最后,文章分别从宏观(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公众力量)、微观(媒介功能、村官队伍)层面出发对影响“村官”媒介形象塑造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寻社会历史背景与“村官”形象建构之间的具体联系,分析出影响“村官”形象建构的主要力量、暗含规律和存在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