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6h】

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后伤椎前缘高度的变化

3.2 治疗前后伤椎后缘高度的变化

3.3 治疗前后伤椎Cobb角变化

3.4 治疗前后伤椎椎管占位率改善情况

3.5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所用时间、手术后下地时间比较

3.7 术后并发症情况

3.8 出院后末次随访、门诊复查临床疗效评定情况

4 讨论

4.1 关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4.2传统医学对脊柱骨折的认识及治疗

4.3关于后路手术

4.4 关于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多是在车祸、摔倒、高处坠落等意外事故中由垂直压缩暴力作用于脊柱所致的高能量损伤,骨折多累及中柱,因此椎体后壁多呈爆裂状态而不完整,如爆裂严重时椎体后壁骨碎片移位突入椎管内有可能对脊髓或马尾神经造成压迫,引起相应的损伤,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瘫痪。另外,由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绝大多数是不稳定性骨折,因此治疗原则主要是以恢复椎体理想高度和脊柱正常序列、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进行功能锻炼为主,故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临床上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后路手术因为创伤小、手术操作相对较简单、且疗效确切等优势,临床应用较广泛,但后路手术单纯依靠器械复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断钉、退钉、内固定松动、术后腰背部疼痛等情况。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特色复位手法,并将其与现代手术方法相结合,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提供一种新的临床可行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骨外科与湖北省中医院骨科住院部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共58例,其中 A组(观察组)29例,均运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B组(对照组)29例,均单纯运用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不行中医手法复位。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伤椎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比、伤椎Cobb角、伤椎椎管占位率、VAS评分、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临床疗效等,观察患者术后有无相关并发症及其发生率。 结果: 1.伤椎前缘高度的变化: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分别为(49.94±5.24)%、(49.98±3.7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032,P>0.05)。A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96.06±1.89)%,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0.504,P<0.05),出院后末次复查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95.08±2.66)%,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904,P>0.05);B组(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94.14±1.93)%,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52.943,P<0.05),出院后末次复查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92.99±2.80)%,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903, 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843,P<0.05),且A组(观察组)伤椎前缘恢复情况优于B组(对照组)。 2.伤椎后缘高度的变化: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治疗前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比分别为(52.50±7.90)%、(54.06±8.2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38,P>0.05)。A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比为(98.07±1.64)%,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9.425,P<0.05),出院后末次复查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比为(97.08±3.04)%,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862,P>0.05);B组(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比为(96.99±2.17),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7.401,P<0.05),出院后末次复查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比为(95.82±3.24),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2.018,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149,P<0.05),且A组(观察组)伤椎后缘恢复情况优于B组(对照组)。 3.治疗前后伤椎Cobb角恢复情况: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手术前伤椎椎体Cobb角分别为(37.16±2.80)°、(37.24±2.6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24,P>0.05);A组(观察组)术后1周伤椎Cobb角为(1.38±0.93)°,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67.235,P<0.05),出院后末次复查伤椎椎体Cobb角为(1.84±1.44)°,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914,P>0.05);B组(对照组)术后1周伤椎Cobb角为(6.42±1.85)°,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5.148,P<0.05),出院后末次复查伤椎Cobb角为(6.71±1.82)°,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2.038,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伤椎Cobb角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3.122,P<0.05),且A组(观察组)伤椎Cobb角恢复情况优于B组(对照组)。 4.治疗前后伤椎椎管占位率情况比较: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手术前伤椎椎管占位率分别为(16.17±6.90)%、(15.33±8.1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423,P>0.05); A组(观察组)术后1周伤椎椎管占位率为(1.53±1.32)%,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2.276,P<0.05);B组(对照组)术后1周伤椎椎管占位率为(1.43±1.16)%,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0.096,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伤椎椎管占位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296,P=0.768>0.05)。 5.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8.17±1.07)分、(8.03±1.15)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473,P>0.05);A组(观察组)术后1周VAS评分为(2.07±1.16)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3.099,P<0.05),出院后末次复查VAS评分为(0.72±0.75)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1.579,P<0.05);B组(对照组)术后1周 VAS评分为(2.21±1.18)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2.164,P<0.05),出院后末次复查VAS评分为(1.24±0.91)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6.650,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449,P>0.05),但出院后末次复查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357,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6.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所用时间、手术后下地时间比较: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5.62±55.23)ml、(146.14±43.01)ml,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117,P<0.05),且A组(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更少;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分别为(63.28±16.36)min、(79.45±13.76)min,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074,P<0.05),且A组(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更少;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33.03±7.15)天、(38.10±7.00)天,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728,P<0.05),且A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能更早下地。7.术后并发症比较: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27.59%,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4.735,P<0.05),且二者比较A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8.出院后末次随访、门诊复查临床疗效评定情况: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96.55%、93.10%,两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0.358,P>0.05)。 结论: 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与单纯的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相比,在改善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伤椎Cobb角、术后远期VAS评分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且手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更早,患者卧床时间相对较短,术后断钉、退钉、远期腰背部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单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低,在改善椎管占位方面与单纯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具有相同效果,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