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精神病药伊潘立酮的合成研究
【6h】

抗精神病药伊潘立酮的合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抗精神病药物

1.3 伊潘立酮

第2章 伊潘立酮合成路线研究

2.1 合成路线的评价

2.2 合成路线的改进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原料与试剂

3.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步骤

第4章 伊潘立酮合成工艺研究

4.1 N-乙酰基-4-哌啶甲酸2合成工艺研究

4.2 N-乙酰基-4-哌啶甲酰氯3合成工艺研究

4.3 2,4-二氟苯基-(1-乙酰基-4-哌啶基)甲酮4合成工艺研究

4.4 6-氟-3-(4-哌啶基)-1,2-苯并异噁唑盐酸盐5合成工艺研究

4.5 伊潘立酮1合成工艺研究

第5章 中间体及伊潘立酮的结构表征

5.1 N-乙酰基-4-哌啶甲酸2的结构表征

5.2 2,4-二氟苯基-(1-乙酰基-4-哌啶基)甲酮4的结构表征

5.3 6-氟-3-(4-哌啶基)-1,2-苯并异噁唑盐酸盐5的结构表征

5.4 伊潘立酮1的结构表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附图

致谢

展开▼

摘要

精神病是一种以精神紊乱、行为怪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作无规律,有的急性发作,有的慢性进展,且大多数发病于青壮年时期,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致残率高,使患者难以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近年来,由于生活与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的精神负担越来越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数逐年增多。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开发和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则具有重大意义。
  伊潘立酮(Iloperidone),化学名为4-[3-[4-(6-氟-1,2-苯并异噁唑-3-基)哌啶基]丙氧基]-3-甲氧基苯乙酮,被美国Vanda制药公司开发,2009年5月首次于美国上市。目前,伊潘立酮在国内尚未上市,开发成功可以申报3.1类新药,作为一种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仅能有效对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对阴性症状效果也尤为突出。相比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其副作用更少,如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少,不易引起嗜睡,较少引起认知能力下降,不会诱导糖尿病等。
  本论文主要研究伊潘立酮的合成及其工艺条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伊潘立酮的制备主要包括6-氟-3-(4-哌啶基)-1,2-苯并异噁唑盐酸盐、4-(3-氯丙氧基)-3-甲氧基苯乙酮两个中间体的合成。同时,大部分文献采用结构较复杂、难以得到的原料合成最终产物伊潘立酮。本文在已报道路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一条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全合成伊潘立酮的路线。其中,以最简单的4-哌啶甲酸和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作为起始原料,并在反应过程中采用了“一锅烩”的实验方法,使得实验操作更简单。
  本路线以4-哌啶甲酸、乙酸、乙酸酐为起始原料,经酰胺化、酰氯化、傅-克酰基化反应制得2,4-二氟苯基-(1-乙酰基-4-哌啶基)甲酮4,再与盐酸羟胺进行肟化反应后,经分子内环合、酰胺键水解得中间体6-氟-3-(4-哌啶基)-1,2-苯并异噁唑盐酸盐5;以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经O-烃基化反应后,再与中间体5经缩合反应,得最终产物伊潘立酮1。本文还对各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其中,改变了傅-克酰基化反应的投料方式,保证了反应有较高的转化率,且能避免因大量放热而影响反应的进行;傅-克酰基化反应后,先后进行肟化、分子内环合、酰胺键水解,得盐酸盐5,这三个反应过程连续进行,不分离提纯中间产物,为“一锅烩”的实验方法,简化了反应步骤,操作更简单,缩短了总反应周期。本工艺原料便宜易得,实验操作步骤相比于以往路线更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总收率达46.7%,适合工业化生产。
  目标产物及重要中间体的化学结构均经1H-NMR、MS表征确认。

著录项

  • 作者

    王贝;

  • 作者单位

    武汉工程大学;

  • 授予单位 武汉工程大学;
  • 学科 分析化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珩;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基础理论;
  •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 伊潘立酮; 合成工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