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豆灰斑病致病性变异与品种抗性分析
【6h】

大豆灰斑病致病性变异与品种抗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大豆灰斑病概述

1.1.1 大豆灰斑病的分布和危害

1.1.2 大豆灰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1.1.3 大豆灰斑病菌的侵染和流行规律

1.2 大豆灰斑病菌致病性变异

1.3 大豆灰斑病的抗性鉴定方法和标准

1.4 大豆灰斑病抗源材料的筛选

1.5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

1.6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2010—2011大豆灰斑病发生区域调查及病菌致病性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鉴别寄主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生分布区域

2.2.2 大豆灰斑病菌致病性测定

2.2.3 大豆灰斑病菌致病力变化

2.2.4 中国大豆灰斑病菌与国外大豆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比较

2.3讨论

第3章 大豆品种(系)与灰斑病菌互作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分析黑龙江省主要推广品种、品系的抗病性

3.2.2 大豆灰斑病菌对不同品种、品系的致病力比较

3.2.3 联合抗性频率

3.3讨论

第4章 抗灰斑病大豆新种质鉴定与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调查评价标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豆灰斑病的抗源鉴定与筛选

4.2.2 主栽品种对灰斑病4个主要致病型抗病性测定

4.2.3 大豆新品种(系)对灰斑病广谱抗病性测定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sojinoHara)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的真菌病害,在全世界各大豆主要生产国均有发生。1915年,Hara首次在日本发现大豆灰斑病菌,我国于1921年首次发现大豆灰斑病,自发现以来遍及我国各大豆主要种植区,其中黑龙江省是大豆灰斑病的重发地区,至今为止曾有过4次大流行,对大豆生产和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研究了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的致病型分布、致病性变异、大豆品种(系)与灰斑病菌互作和抗灰斑病大豆新种质的鉴定。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1.大豆灰斑病发生区域调查及病菌致病性变异:本研究针对2010~2011年在黑龙江省各大豆主产区采集的118份灰斑病株标样进行致病性测定,明确了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发病较重,南部和北部地区发生较轻。对病菌致病性的动态变化监测结果表明,1号、6号、7号、10号致病型为我省的优势致病型;并初步明确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呈增强趋势。
   2.大豆品种(系)与灰斑病菌互作研究:本研究测定了142个黑龙江省主要的大豆品种、品系以及资源,对寄主和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为:供试的30个灰斑病菌株对试验中的大部分品种(系)都具有较高的致病力;统计了两个及以上品种的联合抗性频率,均在80%以上。
   3.抗灰斑病大豆新种质鉴定与评价:本研究采用混合接种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的35个主栽品种及109个品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在35份品种中,共鉴定出高抗品种1份,为垦农22,占供试材料的2.86%;抗病品种9份,占供试材料的25.71%;中抗品种7份,占供试材料的20%;感病品种14份,占供试材料的40%;高感品种4份,占供试材料的11.43%。在109份品系中,抗病品系8份,占供试材料的7.34%;中抗品系45份,占供试材料的41.28%;感病品系55份,占供试材料的50.46%;高感品系1份,占供试材料的0.92%。对134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广谱抗性测定的结果表明,10个灰斑病致病型对供试材料的致病频率在33.58%~94.03%之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