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整合理论类属空间的属性模型修正
【6h】

整合理论类属空间的属性模型修正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

1.2 研究的问题及目标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目标

第2章 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框架

2.1.1 格式塔理论——整体性要求

2.1.2 心理模型理论——理论支撑

2.2 相关文献

2.2.1 整合理论

2.2.2 指类思维

2.2.3 属性模型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理论方法

3.2 描写方法

3.2.1 归纳分析

3.2.2 内省法

3.2.3 分析综合

3.2.4 溯因法

3.2.5 质化与量化(归纳与演绎)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实例介绍

4.2 研究发现及启示

第5章 讨论

5.1 整合理论的细化与补充

5.2 修正过后的整合理论应用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本研究的意义

6.2.1 理论意义

6.2.2 现实意义

6.3 效度和信度

6.4 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Panther&Thornburg(1998:756)指出传统认知理论的两个不足:(1)没有完整的阐释为什么听话者可以很轻松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语用推论;(2)也没有系统地阐述相关推理模型及其认知基础。因此,他们以更加精细描绘言外范畴为目的,进一步发展了情景理论,并且正式提出IM理论,即间接言语行为被言外转喻(IM)所替代。IM把转喻中的认知域称为情景,所以,此理论为认知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解释认知机制方面。
  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法,整合理论的位置举足轻重。Fauconnier认为语言研究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过程(Fauconnier:1997,2),因此心理空间的建立、映射与合成机制,自然成为整合理论(CBT)研究的核心问题。
  尽管很少有人会对整合理论的提出质疑,但是概念整合理论并不像它的创造者期望得那样完美。其主要的缺陷之一是没有把语境功能考虑其中。CBT未能说明生成空间的具体生成机制,这直接导致其过于强大的包容性。
  本篇论文以IM的核心理论——言语行为的属性能够独立地代表其言语行为本身(Panther,2004:103-104)——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整合理论、心理模型理论,及其他语言学理论的结合,以证明属性操作的合理性和提高转喻操作的宏观高度。它的目的是构建“属性强加联想”模式,它是基于原有的IM理论和整合理论的修正版本。
  属性模型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修正原本的属性假设,使其成为这种模型的分支理论;
  (2)对整合理论做出以下修正:更加明了地解释了生成空间操作的必要性;更清楚地展示了整合理论中的二次生成操作;添加了所谓的评估空间的输出空间。至此,整个IM理论最终形成了以听话者作为指向的属性—诱导—强加—联想的因果过程。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终呈现的是一个简化的图式,用来展示推理过程的集成功能。
  第一章,绪论。在这一章,作者对整合理论的整体发展、历史和背景做了简要介绍。
  第二章,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此章节对本文的理论背景加以细划,其中包括,格式塔理论,心理模型理论和指类思维理论。
  第三章,方法论。本章更加细致地阐述了文中所涉及的方法论。
  第四章,研究结果。对本文的结果进行阐释:整合理论并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实际上受到了言语环境的制约。
  第五章,讨论。在这一章,作者把修改过后的整合理论及其属性操作,用实际的例子加以阐述。
  第六章,总结。在这一章节里面,对理论做了最后的总结,并且也对本文的不足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